让谈出来的利好真正惠及更多罕见病患者

时间:2022-11-17 13:23:39 推荐 506

工人日报记者 王维砚

有“天价”罕见病药进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患者还是“望药兴叹”——2021年末,法布雷病特效药“瑞普佳”经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单针价格由1.2万元降至3100元。但是,“瑞普佳”落地基层医院并不顺利——高额的罕见病药品价格会妨碍医院的“药占比”等考核,还可能使医院的年度医保额度超标。

经过医保谈判持续降低罕见病的用药价格,关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但是从媒体报道来看,怎么让降价后的药品顺利进入医院、开进大夫的处方,最终让患者用上药,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咨询题。

罕见病患者在我国事实上并不十分“罕见”。中国罕见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

面对日益庞大的罕见病患者群体,国家对其用药保障的步伐不断加速。2018年以来,我国经过谈判新增了19种罕见病用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52.6%。今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非常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支持其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国内67%的已上市罕见病用药都在其中。

只是,罕见病用药进入医保目录不过明确了其报销属性,想要落地医院,仍面临一些博弈环节。首先,“药占比”还是是“拦路虎”。药占比是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此前,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对公立医院的药占比进行了明确规定。虽然天津、海南、宁夏等20多个省区市均已明确国家谈判药品不纳入“药占比”或“次均费用”核算要求,但在现实中,很多地点的医院仍然顾虑重重。

其次,医院有自己的经营治理需求。全面实行药品零加成制度后,药品配备、储存、耗损等都成为公立医院的成本,而不同定位的医院收治患者的疾病谱不同,临床药物需求也不同,于是,医院为使用频率较低的罕见病药品“打开大门”动力不足。国家2021版医保目录的药品数量是2860个,而一般公立医院的药品配置数量限额为1500个,这也意味着不少目录内的药品“进不了院”。

正是思考到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一些谈判药品,在医院配备数量上确有一定困难,国家建立了“双通道”机制,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入药店,实行与医院相同的报销政策,从政策上开口子,缓解患者用药的“燃眉之急”。只是,“双通道”并不能解决所有咨询题。比如,药店能实现药物支付、储存,但解决不了给药过程中的服务和风险治理咨询题。并且,患者会面临手续繁琐、报销比例低等现实咨询题。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2021年末,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在谈判桌上的这句话戳中了诸多人的心。我们期待,那个“小群体”在用药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小咨询题”都能得到足够关注,期待好政策在看得见之后能尽快用得上,期待好政策从出台到落地落实的时长可以短一些,再短一些。

努力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好保障,需要不断发现咨询题、解决咨询题。以后,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完善谈判药品配备机制,并且加强政策衔接,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多重保障功能,让更多罕见病患者真正受益。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