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世家争议持续发酵,网民:不同意道歉!

时间:2022-12-08 12:54:54 推荐 624

向来爱在舆论中心转悠的时尚品牌巴黎世家,又摊上事了!

最近,国内外社交平台掀起一场#boycottbalenciaga#——抵制巴黎世家运动。

抵制声是从巴黎世家为“HolidayCampaign”系列发布广告后开始的。

宣传照中的儿童模特手拿穿有捆绑、束缚道具的小熊,这些照片被认为是在“性化儿童”。

随后,另一则巴黎世家手提包广告大概印证了网友的猜想。

广告宣传片中,手提包上叠放的文件提到了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支持将儿童性虐待图像定为犯罪的法律。

文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它跟上文宣传照的猜想联系在一起,等于从侧面证实“HolidayCampaign”系列广告算是性化儿童。

看到这些安插的元素,很多人认为巴黎世家是在宣扬儿童色情,品牌的道德及意图被质疑,巴黎世家于是在国外社交平台遭到广泛抵制。

巴黎世家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KimKardashian作为三个小孩的母亲,同样关注此次事件。

她连发多条Twitter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她表示“目前正在重新评估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希望这种事情不再发生”。

关于此事,综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接连进行报道,舆论对巴黎世家的讨伐声越来越大,但巴黎世家的行动却特别让人失望。

首先,他们在ins上限制网友评论,同时只在限时动态上发表了道歉。

看到网友们对这则不走心的道歉嗤之以鼻,巴黎世家又不得不在ins上发表声明,这也是其账号上唯一一篇帖子。

巴黎世家表示:我们强烈责备虐待儿童,我们从来没有计划把虐待儿童纳入我们的故事。这两个独立的广告活动反映了巴黎世家为之负责的一系列严重错误。

关于如此的道歉,网友还是不买账。尽管巴黎世家已全平台下架相关宣传物料,但它大概还在“甩锅”。

官方称入镜的争议物品“未经公司允许”,并正在对参加广告制作的各方采取法律行动,这无疑把锅甩给了第三方和摄影师。

摄影师GabrieleGalimberti首当其冲,他在声明中讲到自己收到了“成千上万”的人身威胁。他的手机、Instagram和Twitter账户,以及经过电子邮件收到了数千条信息,内容包括“恋童癖,你必须去死”和“你是个变态的变态”。

摄影师不得不发表声明,称出镜产品和模特的决定权不在自己,他不过负责选择光线并按照个人风格拍照。

“我无权评论巴黎世家的选择,但我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怎么,我都无权选择产品、模特或它们的组合。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只被要求点亮给定的场景,并按照我的标志性风格拍摄。”

这些年来,巴黎世家频频靠搞怪来蹭热度,品牌营销需要在内容形式上“整活”无可厚非,但这次把触角伸到儿童色情就不能让人睁一只眼了。

作为一个*奢侈品品牌,一个作品的上线要记忆非常多的步骤,前期准备、脚本规划、品牌确认、制作准备会、拍摄、审核、上线……但这么多环节里,却没有人发现不对劲。

儿童的世界应该是单纯且美好的,无论任何时候,儿童都不应该成为品牌们的营销工具,非常是其中还掺杂了色情以及恐惧的内容。无论再如何博眼球,都不能越过“保护儿童”这条底线。请咨询巴黎世家,作为时装品牌创新的底线在哪里?

关于巴黎世家所造成的负面妨碍,绝不是一则道歉就能够抵消的。这些照片暗含了:对儿童群体的攻击、某种癖好的表达、政治立场的暗示……

“人类的语言和品牌声明会撒谎,但行为和作品可不能。”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内容毒性确实能有那么强?实际上,不少危害就在我们周围埋伏着,心理问师六日曾讲:“儿童会比成人,更沉浸式地观察他们衣物的图案和细节。此外,他们正处在求知欲非常强烈的阶段。”

假如家长对此予以忽视,让孩子子被这些图案、照片潜移默化地荼毒,日积月累,等到家长们意识到情况不妙时,往往就太晚了。

儿童成长快速,童装产品必将成为服装领域的一块大蛋糕。巴黎世家或许是想想牢牢把握住这一块蛋糕,可它既说错了故事,也辜负了消费者。

品牌营销需要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需要与受众群体在文化观念上的同频共振。在获得商业价值的并且制造社会价值,是每个品牌应该肩负的责任。

来源:新浪时尚

来源:CFW服装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