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第九次国家公祭仪式上将浮现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今年8月,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获得认证,标志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经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他们的身份有何特殊性?将怎么履职?又有哪些心愿?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
来自10个家庭,年龄最小者12周岁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共13名,他们是葛凤亮、黄兴华、黄睿、夏媛、李玉瀚、李真铭、常小梅、刘榴、马雯倩、徐宏、夏天行、王莲、阮红燕,来自10个幸存者家庭。
据了解,他们多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既有父子搭档、母子搭档,也有夫妻搭档。
夏媛和儿子李玉瀚来自幸存者夏淑琴的家庭。夏媛告诉记者:“我从小听着外婆说的故事长大,此时外婆年纪越来越大了,耳朵也听不清了,双眼也看不清了,她讲希望我能够代替她去作证,让更多人明白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2022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向曾外孙李玉瀚颁发“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证书。新华社记者刘宇轩摄
李玉瀚刚满12周岁,尽管年龄是传承人中最小的,但差不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了好几年小小说解员。“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就带他参加家祭。上小学之后,他就主动去纪念馆做小小说解员。别看他年龄不大,但他明白心疼太婆,也理解历史传承的责任。”夏媛讲。
传承历史,传播真相,传递信念
2014年,纪念馆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2022年,认证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相比遗属身份,传承人相当于传承历史经历的主力军,对使命的认识更深入,履职的方式也更丰富。
今年4月,100岁的幸存者王恒离世。早在2011年,他就在孙女王莲的帮助下开通了网络账号,说述自己记忆的战争。“爷爷口述,我编辑。我告诉他开通不到5天就有近3000名粉丝,他听了非常高兴。”
常小梅则选择将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陆续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日子史》中、日、英文版。书中,她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九岁战争孤儿的真实人一辈子,揭示战争给一般人带来的深远妨碍。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日子史》的中、日、英文版。新华社记者林凯摄
“我们这一家人,对‘失去’有着非常深的体味,也于是对幸福分外珍惜。”常小梅讲,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能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希望把这种“虽伤痛却顽强”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2014年12月7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和女儿常小梅在家祭中向当年遇难的亲人献花。新华社记者沈鹏摄
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儿徐宏和女婿夏天行是一对夫妻传承人。国家公祭日前夕,夏天行开始重读张纯如的《TheRapeofNanking》。他讲:“女儿在国外日子,我希望自己可以用英语把这段历史真相讲清晰、说知道,向外国朋友、华侨华人说述这段历史。”
愿他们夙愿得偿,余生心安
1937年,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95岁的葛道荣晚年仍有执念,他参加各类宣说、座谈等超过150场,还写下近10万字,记录自己在南京那段至暗时间的惨痛记忆,取名《铭记历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父亲总是强调家中子孙必须牢牢铭记,不能遗忘。但我懂他,他最大的心愿是有生之年还能等到日本人的忏悔。”葛道荣的儿子葛凤亮讲。
2022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向儿子葛凤亮颁发“南京大屠杀历史经历传承人”证书。(采访对象供图)
国之难者的暮年夙愿,算是等到加害方的真诚道歉。2021年10月,99岁的幸存者马秀英带着遗憾离去。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从大学阶段就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说解员。“祖奶奶生前讲过,‘只要活着就一直作证’。我将继承她的遗志,把这段历史传递下去,这也是对她最好的告慰。”她讲。
“历史与信念的传承,事实上算是靠一个个家庭躯体力行做出来的。”纪念馆负责人讲,将来这支传承人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容,历史的见证者终将离开,但正义与和平可不能凋谢。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