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梦想,​云南弥勒至蒙自高铁开通运营

时间:2022-12-17 14:42:32 推荐 414

通讯员张伟明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12月16日,中国高铁书写了一段新的历史。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弥勒至蒙自高铁(以下简称弥蒙高铁)开通运营,昆明南站到蒙自市的红河站,最快69分钟可达,滇南蒙自、开远、弥勒等三市实现半小时通达。

这是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的首条城际高铁,是我国西南最南端高铁,更是新时代我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进展的生动实践和缩影。

边疆城际高铁,穿行最美山水画。弥蒙高铁全长10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全线共设弥勒、竹园、朋普、开远南、红河5座车站,其中弥勒站为既有车站,其余为新建车站。

高铁动车一路奔驰,一路美景

高铁从弥勒站缓缓驶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葡萄园、金灿灿的田野,星罗棋布的乡村,一路飞驰,跨越南盘江,直抵近代以来因铁路而聚、以铁路而兴的工业重镇开远市。

为了跨越横亘大地的南盘江天堑,连通工厂林立、炊烟袅袅的小城,建设者在保护历史古迹的并且,修建了南盘江双线大桥。因为大桥下方是始建于1898年的南盘江吊桥、毗邻国道公路的长虹桥。今天,三座大桥,时代叠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融合地域文化的沿途车站呈现“一站一景”鲜明特色。穿山跨水,越过坝子,茫茫果园连天碧,座座高楼拔地起,当人们还没有从山水画中走出,高铁已抵达终点蒙自市红河站。

“不到30分钟就到红河站,太快了!”坐在6号车厢的车女士难掩激动,不觉间欣赏了一幅动感的山水田野。

据旅游相关部门测算,2019年前每年有60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到红河旅游。红河站位于蒙自市城北,与主城隔长桥海相望,具有覆盖全州、俯瞰东盟的区域定位,设高速场和普速场,是云南第一个集高铁、普速铁路、机场和轨道交通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枢纽站。

不同铁路交会,见证铁路进展变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早拥有铁路的地区,在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110多年前,外国列强为掠夺我国资源修建了滇越米轨,但是祖祖辈辈日子在这个地方的各民族群众,一直希望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一条世界率先的现代化铁路。

此时,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弥蒙高铁在这条历史之路上开世界一流铁路之先河,这是民族崛起和复兴的产物和见证。

在红河高铁站旁,高空俯瞰,刚刚开通的弥蒙高铁、10年前开通的昆(明)河(口)准轨铁路和110多年前开通的滇越米轨铁路在这个地方完成时空的完美相交,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诉讲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奋进故事。

听,车轮滚滚、汽笛声声;看,白色的高铁动车、绿色的普速动车和喘着粗气的米轨货车在这个地方相会,见证一个世纪铁路进展的变迁,诉讲着我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奋进故事。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咔嚓声不绝于耳。

人们感叹,这是历史的巧合,依然历史进展规律的必然?

西南最南端高铁,打造开放最前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是中国陆路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

弥蒙高铁北连南宁至昆明高铁,南接中越国际通道昆明至河口铁路,是我国西南地区出境至东盟国家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弥蒙高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一步加速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通道建设,形成以蒙自、开远、弥勒等滇南都市群为中心,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滇中都市群,东连东南沿海,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开放格局,红河州从昔日的边陲末梢战略性地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弥蒙高铁经过昆明铁路枢纽,与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铁路大通道和昆明至南宁至广州高铁连通,经过中越边界河口口岸,构建内外联动、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重构了连接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物流格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进展。

此时,原本地处边疆的红河,成为背靠祖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边疆不再遥远,串起最美民族风

弥蒙高铁途经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州内有哈尼族、彝族、汉族等11个世居民族,截至2020年,有25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99%。

飞奔的高铁,冲破了山河阻隔,压缩了时空距离,串联一座座漂亮的少数民族村寨,各民族群众走出村寨,奔向共同致富路,像中国石榴之乡蒙自的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站里站外,车上车下,沿线各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高铁串起最美民族风。

红河州相关负责人介绍,弥蒙高铁开通运营,红河州蒙自至省城昆明,旅客既可选择普速旅客列车、动车组旅客列车,也可选择高铁动车组列车,出行更加便捷。并且,从红河蒙自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要紧都市可实现当日达。

党的光辉照边疆,从此边疆不再遥远,这对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进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高铁一线牵,链接滇南文旅进展新珠链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片文化沃土,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农业文化在这个地方交相辉映。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的文化旅游名片,如灿烂繁星,散落在红河两岸,处处闪光,精彩纷呈。

高铁,让人们的诗与远方不再遥远。

高铁开通,必将让这片火红的土地,焕发新的荣光;必定加速客流物流向红河的汇聚;也必定推动形成新的人员往来密切,贸易进展兴盛,乡村振兴的和谐进展格局。

在红河州,还有着数不尽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个地方,有全国第二大的建水孔庙,有镶嵌于云贵高原的九大高原湖泊异龙湖,有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石屏,有世外桃源般的金平蝴蝶谷、有鬼斧神工的泸西阿庐古洞。

走进红河大地,绿树红花、蓝天碧水,五色土壤、黑瓦白墙,人文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提及舌尖上的美食,起源于蒙自的过桥米线、建水的汽锅鸡、石屏的烤豆腐名扬天下,百花宴、菌子宴、豆腐宴、昆虫宴各种美食美味琳琅满目,元阳梯田鱼、蒙自年糕、建水草芽,令八方来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四年艰苦奋斗,圆了百年梦想

红河州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哀牢山系,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壳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形成了以高山深谷、山川间布为主的地形特点,全州海拔差3000米。

2018年6月,弥蒙高铁开工建设,祖祖辈辈日子在这个地方的各民族群众圆梦之旅开始照进现实。事非通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开工建设,施工地方到处是林地、村寨和田野,甚至部分地区人迹罕至,连一条小路也没有。树林和草丛中藏着蛇、蚂蟥、黄蚂蚁等有毒生物。

这个地方天气湿热,雨季时常发生泥石流,随处可见山体塌方。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条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建设者白天带领团队在没有路的江河和山林间踏勘选线、走访协调,夜晚挑灯夜战,研究方案。面对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先开发出一条人能够站立行走的路,再进行便道施工。

位于开远市境内的南盘江双线大桥,全长315米,主跨122米,为全线最大跨度连续梁铁路桥。四周是茂密的林地,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火灾,毁坏林地。更为艰险的是,大桥边坡坡度60至70度左右,随时有滑坡和落石风险,施工人员想尽方法,在下方垒砌50多米的挡石墙,避免石块滚落到江中。因地处峡谷,桥梁建设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均需要高空吊装,受峡谷风妨碍,吊装作业安全风险如影随形,为了运输建桥所需的机械和材料,建设者在高山峡谷间修建便道,打通运输“生命线”。

位于云南省弥勒与开远两市之间的中哨隧道,隧道全长4062米,其中暗洞长3990米,明洞长72米,最大埋深132米,最小埋深0.3米。隧道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岩溶洼地、溶沟等岩溶形态密集,围岩破碎,稳定性差,加之隧道下穿村庄、紧邻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

围绕隧道的敏感环境,建设者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等措施,并配备凿岩台车、拱架拼装机等5种先进工装设备,攻克了浅埋、地表沉降量大和初支变形大等施工难题。

通过四年艰苦奋斗,铁路建设者架起冷水沟双线特大桥、泸江双线特大桥等52座桥梁;打通岩溶密集、围岩破碎的全线最长隧道中哨隧道,膨胀土地层的Ⅰ级高风险隧道开远隧道等10座隧道,修建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呈现“一站一景”鲜明特色的4座车站,硬是在高山峡谷里修建了一条连通民族地区的高铁,实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百年梦想。

(图片由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提供)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