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破40万亿 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创新高

时间:2023-01-14 17:24:57 推荐 653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新华社图片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1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我国物资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物资贸易国地位、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首次超过一半……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规模再上新台阶,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多项新突破。展望2023年,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外贸进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较多。外贸进展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具有坚实支撑。

要紧产品供需稳优势足

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接着保持了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物资贸易国地位。

吕大良介绍,2022年我国进出口韧性强、规模大。分季度看,一季度和二季度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和10万亿元,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这是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进出口总值接着保持11万亿元的水平。

普通贸易增长快、比重升。2022年,我国普通贸易进出口26.81万亿元,增长11.5%,占进出口总值的63.7%,提升2.2个百分点。

要紧产品供需稳、优势足。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20.66万亿元,增长2.5%,占进出口总值的49.1%。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和82.2%。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28万亿元,增长8.9%,占出口总值的17.9%。其中,箱包、鞋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32.6%、24.4%和9.1%。

“虽然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外贸进出口还是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在困难多挑战大的事情下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吕大良讲,总的看,2022年我国外贸实现了新的突破,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绩来之不易。

展望2023年,吕大良表示,我国外贸进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较多。正视这些困难挑战的并且,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还是不变,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要更加坚定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信心。

民企进出口规模占比提升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9%,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我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80.8%。

“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进展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年,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有效激发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吕大良讲,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活力增强。2022年,中部、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21.5%和21.2%,合计占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20.1%,那个比重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

2022年,民营企业对传统伙伴保持优势,新兴市场开拓有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企业对东盟、欧盟、美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7.6%、12.6%、10.6%,合计占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43.9%。同期,民营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拉丁美洲、中亚五国进出口也分别增长22.1%、14.5%和55.1%。

“民营企业外贸第一大主体地位接着巩固,外贸‘稳定器’作用持续发挥。”吕大良总结道。

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东盟差不多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双方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吕大良表示。

吕大良分析,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带来的贸易制造效应,推动产业链合作更加紧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一年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促进区域内各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东盟是我国在RCEP的重要贸易伙伴,2022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占对其他RCEP成员国进出口规模的50.3%。我国对东盟进出口的中间产品4.36万亿元,增长16.2%,占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67%。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进展潜力。展望将来,双方合作领域广阔、进展战略相融、贸易往来畅通,在双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有望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吕大良讲。

除了东盟外,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规模也创出历史新高,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较上年提升了3.2个百分点,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提升了7.9个百分点。

吕大良表示,海关将紧紧围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进展,深入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理念,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