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

时间:2023-01-30 12:37:02 推荐 52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据悉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具体事情是如何样的呢?新冠疫情经济损失前三是什么?和腾阅网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

中国的公立医院在记忆一场不愿回首的非典型性消耗后,三年的“战时状态”正逐渐走向终结。

春节后,随着大规模感染海啸的缓慢退去,那些被呼吸科患者充斥的各个科室,正重归正轨,开始接诊本专业患者。

但数月感染潮、重症潮的压力过境,曾经被抛之脑后的医院经济账,重新回到医院治理者、总会计师们的视野。

一切平静了,医院能回到过去的诊疗工作和运营中了吗?

回望过去近3年,公立医院经营危机频现。

2021年6月,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关闭,河南省省立医院被冻结存款、扣押财产,债务高达3.4亿元;3月,山东省8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欠缴医药企业药款被通报;2020年12月,桐柏县人民医院被曝于当月忽然辞退大批医护人员,还拖欠工资……

回望过去近3个月,从人流来看,感染高峰打破了诸多公立医院近三年来“低患者流量”的惨淡,病人涌入医院,整个医疗体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高饱和冲击;但从医院运营的角度来看,成倍增加的肺炎患者并未给公立医院的运营带来好消息。

与想象不同,过多的肺炎患者涌入公立医院,甚至对医院的经营事情产生了“干扰”,医院无法快速“回血”——尤其对以三四级手术为要紧收入来源的大型三甲公立医院来讲,肺炎患者的诊疗带来的更多是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的生活,依旧艰难。

新年伊始,当逐渐进入“后疫情时代”,有医院,过去三年被消耗的家底、欠下的经济账和负债,要如何还?

有医院,从“保证生存”再重新转向“高质量进展”,有没有失去进展机会,还能否掉头?

有医院,过去三年因社会流动缓慢,而未被上级医院虹吸走的患者,还能否把他们留住?

在“行业春天”来临之前,公立医院的秩序重建之路还有很长。

新冠患者大量涌入医院,医院“回血”了吗?

在感染高峰期,大部分医院的诊疗量都记忆了爆发性增长,但工作量和支出增加的并且,很多医院的经营却变得雪上加霜。

业内资深医管专家告诉八点健闻,在这段时刻,越是大三甲医院,经营受到的妨碍越大;因为关于这些医院来讲,三四级手术才是要紧收入来源,而非基础诊疗。

依照他的调研,2022年12月的感染高峰期间,不含药品费,上海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下降31%-35%;湖北、广东有三甲医院收入降低35%、25%;湖南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则降低了23%-25%。

江苏省某三级医院院长黄文山直截了当告诉八点健闻,“全院基本上肺炎病人的事情下,哪个医院赚钱?除非乡镇医院,普通的大医院基本上亏的。这时体现的是医院的公益性,没有三级医院会思考赚钱。”

平日,肺炎患者多在乡镇医院或门诊治疗;他所在医院的要紧收入来自三四级手术,或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很少收病毒性肺炎患者入院;但是在感染高峰期,住院患者中肺炎患者的比例最高超过80%,尽管单看治疗方面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但在叠加大幅上升的人力成本后,医院整体亏损。

只是在他看来,“医护人员带病奋不顾身,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自身的健康风险,无法用经济衡量,医院经营亏损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DRGs支付改革推行的当下,很多医院发现当“全院变成呼吸科”时,这种单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失灵了。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ICU主任告诉八点健闻,“在感染高峰期,全国医院都处于混乱状态,假如还按DRGs付费,大夫都不情愿干。医保部门在眼下的时刻点,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让。医院目前先按项目计费,等过了特别阶段再讲。新冠患者先按之前的支付政策,等后期财政支持方案出台后,再相应补还给患者”

一位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肝移植科的大夫则表示,科室大夫目前不需要填写DRGs病案首页,等之后再结算。

八点健闻了解到,很多医院目前暂时采用了项目付费的方式,捱过那个特别阶段,再思考医保结算咨询题。

广州艾力彼医院治理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博士告诉八点健闻,对医院来讲,救治新冠患者不是算经济账的咨询题,是体现公益性的时间。在放开后的这段疫情“急性爆发期”,医院没什么钱可赚,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囤,把危急关头渡过去”。

跌宕起伏的三年

从2018年开始,每隔两年,艾力彼团队都会对全国医院的运营事情做一次调查。

庄一强用几个短句生动勾勒出疫情三年的样貌:2020年应该被形容为“突如其来”,2021年是“忙中偷闲,有点小阳春的模样”,2022年则是“穷于对付、猝不及防”。

疫情对医院的妨碍,首先表现为新冠外疾病诊疗量的急剧下降。据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2020年,医院的工作量平均下降到2019年的80%,2021年似乎恢复到90%;2022年,疫情爆发区的医院工作量再次下降到疫情前的50%,极端的似乎惟独30%。

北方某一线都市三甲医院2020年的运营数据和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基本相符。

“第一年确实就让疫情给打懵了”,该院总会计师李秦川(化名)回忆。当年,疫情防控是最要紧的任务,受到封控、医护外出支援等诸多事情的妨碍,他所在医院的工作量惟独2019年的70%,这是他们在疫情三年间唯一的亏损年,“要紧算是因为工作量下降了”。

而在新冠感染病例较少的都市,疫情对当地经济和医疗的妨碍相对较小,三年来医院业务收入为正,妨碍要紧体现在业务收入增速。

贵州某三甲医院院长周林(化名)告诉八点健闻,在疫情前,他所在医院年度业务收入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撇开疫情妨碍不显著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降至8.2%、4.2%左右。

疫情期间,除了诊疗量下降,医院还要承担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这导致人力资源分散、支出增加。建发热门诊、方舱医院,扩容病房,购买防疫货物,增加设备,抽调医护到隔离点、核酸点、对外支援,甚至压缩合并病区……这些货物和人力支出都需要医院暂时垫付。幸运的是,这些对周林所在医院而言,“都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太多的人力投入(在疫情防控)了,但在防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是不能算计成本的。”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疫情期间,医院在成本支出方面没有太大的结构性变化,相关于人力成本,防控货物基本上小头。

他坦言,疫情期间的成本预算经常被疫情的变化和防控的政策“打破”,没法按照常规的预算走。例如2022年中旬,当地政府要求医院核酸检测量到达日均三万管,这时就要大量购买PCR仪,不单要调整,还得要快,“今年随时都有紧急事情,有一个月我最长在医院住了20多天”。

除了诊疗量下降带来的收入下降,庄一强认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带来的“药品耗材零加成”是另一叠加效应。2020年至今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持续进行,医院原本的药品和耗材收入减少,医疗服务价格却没有及时调整到位。这让医院的收入进一步缩窄。

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大量医院惟独靠疫情前的盈余苦苦坚持。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治理层无奈地表示,疫情期间,医院的成本总额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下降的是人均收入,“但大伙儿也都理解,我就觉得大伙儿真不容易,全国都不容易。”

2022年7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对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事情的通报》显示,2020年,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

“家底厚”的医院尚可维持,少量“家底薄”又贷款无门的医院只得倒闭。

倒闭发生在2020年,从家底薄的二级医院开始;2022年燃烧到一些大的民营,医院普遍感到,不管大小,苦撑下生活越来越难过了。

面对经营压力,各个公立医院也在想方法。

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两年来,他所在的医院建立了一整套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工作流程和责任机制,从未关门停诊。2021年,医院工作量恢复到2019年的80%至90%,2022年基本与2019年持平。

在放开后的两周内,由于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人手不足,无法再大量收治病人,医院的工作量再次大幅下降。

但这基本上一时的,“因为放开之后医院很快就能回归正常的轨道。不能以这段特殊阶段的状况定义放开之后的事情。”

2023年会比2022年更好吗?

三年疫情管控落幕,兵荒马乱的战时状态结束了。想到2023年,大部分医院治理者都感到乐观。

在李秦川看来,挺过放开后的疫情爆发期,恢复起来会很快。目前所有诊疗流程都已恢复正常,他对2023年有信心,“短时刻的妨碍是很小的,2023年(的服务量)应该能超过2019年”。

周林同样认为,从营收来说,2023年应该会比2022年好。“放开后,最难的是医护人员大规模感染的一周,但挺过去就过去了,由于政府部门提早调度,各单位加强准备,重症潮在承受范围之内,死亡率也不算高,没有浮现医疗挤兑,这差不多好于预期。”

他认为弥补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是2023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当前急需的药品储备,重症病房相关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医护人员危重症理念的提升和技术培训。“固然这需要一些资金,希望各级财政能赋予支持。”

就黄文山观察,春节后,医院的日常诊疗基本都恢复了,“大伙儿都感受到轻松了”,专业部门能够多一点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他唯一心疼的是,“新添的许多设施、设备将来都不明白该怎么处理。”

而对一些省级、地市级的龙头医院医院来讲,2023年可能也有异常的挑战。

业内一位资深医管专家认为,过去三年人口流动性较差,不少原想去省会都市、或北上广等大三甲医院看病的患者,被迫留在当地医院就诊,这给一些地点龙头医院带来了很大的进展机会。而当社会秩序重新恢复,人口流动起来,患者又能够跨区域流动、自由就医了。本地龙头医院怎么留住疫情防控时积累的患者,防止被顶级大三甲虹吸,将是更大的挑战。

“在度过感染高峰期之后,医院应该做疑难学科进展支持、资源调节等精细化的运营治理工作。”

艾力彼团队2022年针对疫情对各地、各级公立医院诊疗量妨碍的调研印证了上述资深医管专家的观点。

调研结果显示,在疫情三年内,公立医院诊疗需求区域间的下降幅度并非均衡。在受疫情妨碍不大的地区,例如厦门、温州等地的龙头医院3年来的诊疗量不仅持平,甚至略有上升,部分医院达到105%。

庄一强解释,地点的龙头医院几乎是“两头吸引患者”,关于本来流失到北上广看病的高端患者,疫情缘故只能去当地龙头,而因核酸检测等较为繁琐的就医流程,为求安心,此前适应去其他小医院的病人也更倾向于到龙头医院就诊。

在庄一强看来,2023年或将是秩序重建期,各级医院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缺设备补设备,缺人才补人才”,最后才是思考“永续经营”。

来源:腾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