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聚焦科技主题

时间:2023-02-25 15:03:20 推荐 777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可不能有现代化强国;基础研究要能提出真咨询题,是特别难的一件情况;针对ChatGPT这一现象级应用,要趋利避害,让“利”更好地发挥出来……

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进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相关事情,并就基础研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一一作答。

王志刚表示,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科技领域“开新局、谋新篇”,算是要在重塑进展新优势中,当好“开路先锋”;在构建新进展格局中,做好“助推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怎么形成“1+1+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形成“1+1+1>3”,围绕我国现代化强国统筹发力?

王志刚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进展三大战略一体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三大目标统筹部署推进,瞄准的基本上现代化强国。科技部情愿和相关部门、地点一起,把这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三大目标一体推进,将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力协同,配套相关政策,将各种力量真正聚焦于现代化建设大局,并在那个大局中检验这三个要素的融合效果。此外,科技部将加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以及科教协同和人才工作。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交出的成绩单有目共睹。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介绍,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进展的能力和作用显著提升。

不仅人才培养实现了量质齐升,科技人才队伍国际化步伐加快,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也日益完善。

去年我国出台的《对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强化使命激励、贡献激励;科技部与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聚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深化三评改革,提出“破四唯”的许多硬措施,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更加突出;持续开展减负行动,推出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检查瘦身等10多项具体措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经过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刻、强身心5方面新行动,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打算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

基础研究有突破亦有难点

基础研究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

就在3天前,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说话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并且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进展。

“科技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王志刚进而“数”讲变化——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

随着科技投入的持续攀升,我国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建成了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妨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

在看到基础研究成绩单的并且,王志刚也坦言,基础研究还有一些难点、不足,基础研究能提出真咨询题,这是特别难的一件情况。“我们能够从经济社会进展重大的难题中来提出基础咨询题,这算是源头活水,我们也能够凭着个人的好奇心来提咨询题,这算是自由探究。”他指出,要从重大的难题、短板中凝练科学咨询题。

王志刚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指示,围绕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这一主线,把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究三方面平台建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究性基础研究,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加强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优化基础学科布局,支持青年科学家挑大梁、当主角、出成果。

“四个强化”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国家重点研发打算中企业参与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如此的一组数据,亮出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硬核力量。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出了明确部署,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转变成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里面的摆位进一步提高,企业要在全链条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吴朝晖认为,直面将来新的要求,企业能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要咨询企业有没有能力带动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推动高水平的目标导向研发活动。 

并且,也要看企业能不能建立起围绕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凝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共同制造市场价值。还要看这些企业会可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合作,经过开放创新来实现共赢。

“这些关键咨询题的解决,归根到底算是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靠市场来检验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有创新才有进展,不创新没有出路。”吴朝晖讲。

吴朝晖介绍道,科技部近年来一直在政策、要素和项目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下一步将接着围绕“四个强化”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具体而言,一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持续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包括吸纳更多企业界科技专家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等;二是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接着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起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工作机制,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三是强化企业在科研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企业可以牵头组织国家科技打算项目,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以及“阅卷人”的作用;四是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企业提高成果吸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化机构的有效互动。

高新区、自创区何以“又高又新”

2022年,国家高新区、自创区接着保持蓬勃进展态势,贡献了占全国13.6%的GDP,并且在节能降耗方面走在前列,据统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值的2/3,为稳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和23家自创区全面落实“又高又新”的要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驱动进展的“排头兵”、高质量进展的开路先锋。

吴朝晖指出,纵观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十年的进展,其显著成就和突破发展要紧体现为“三个高”和“三个新”。“三个高”即高水平创新资源加快集聚、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高端产业持续壮大,“三个新”指的是策源出新、改革立新、开放创新。

吴朝晖介绍道,下一时期,科技部将按照“三个坚持”,即坚持高原筑峰、深化改革、协同联动,进一步擦亮高新区、自创区“又高又新”的品牌,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讲来,要接着壮大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原创策源能力,孵化将来产业,打造新时代高新区自创区高质量进展的升级版;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自创区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下时期改革要紧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加强高新区、自创区联动,从联动中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阵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

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谈及将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和部署时,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人类咨询题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积极推动互惠共赢的双多边政府间合作取得新发展,已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

我国还主动参与全球管理体系,围绕全人类共同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比如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推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建设等。与此并且,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如试点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打算,鼓舞各国科学家围绕重大咨询题共同开展研究,提升应对全人类咨询题的能力,等等。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