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翅膀或进化自非鸟类恐龙
生命树的一个分支,包括对将来鸟类的飞行至关重要的前膜浮现的时刻。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可以飞行的现代鸟类都有一种特殊的翅膀结构,称为前膜,没有它鸟就无法飞行。这种结构的进化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从非鸟类恐龙身上进化出来的。这一发现来自对化石中保存的关节的统计分析,有助于填补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部分知识空白。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动物学快报》杂志上。
“鸟类翅膀的前缘有一种叫做前膜的结构,它帮助鸟类拍打翅膀,使鸟类可以飞行。”东京大学平泽达也副教授讲,“在其它脊椎动物中没有发现这种结构,在可不能飞的鸟类中,它也消失或失去了功能。要了解鸟类是怎么进化出飞行能力的,我们必须明白翅膀是怎么进化而来的,这算是促使我们探究现代鸟类的遥远祖先,即兽脚类恐龙的缘故。”
在现代鸟类中,由于前膜的存在,翅膀不能彻底伸展,这限制了连接部分的角度范围。假如能在恐龙标本中找到一组类似的特定关节,就可确定它们也有前膜。经过对鸟类和非鸟类恐龙化石姿势的定量分析,研究人员找到了所期望的关节角度范围。
依照这一线索,研究小组发现,前膜很可能是从一群被称为手盗龙类的兽脚类恐龙身上进化出来的。在保存下来的软组织化石中识别出的前膜证实了这一点,这些软组织化石包括有羽毛的窃蛋龙类尾羽龙和有翅膀的驰龙类小盗龙。他们发现的所有标本在该谱系的飞行进化之前就已存在。
这项研究意味着,科学家现在差不多明白前膜的浮现时刻,下一步,他们将解答它是怎么进化而来的,以及什么原因这些特定的兽脚类物种需要如此的结构来更好地习惯环境。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