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乡村振兴 让科技成果“进园入县”

时间:2023-03-09 13:46:12 推荐 723

陈科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王延斌

长期深耕芒果产业,跟基层打了30年交道,广西田东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代表明白农民需要什么。

“农民最希望就近就能够享受到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有困难及时得到解决,学到的技术简单易懂,办法用得上、管得住,效果看得见。”陆弟敏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国两会期间,怎么推动科技成果“进园入县”,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进展,成为会场内外关注的话题。

锚定乡村振兴科技成果正加速下沉

来京参会前,好大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代表回到他的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布拖县等地,走走看看,与老乡们拉拉家常。

凉山是耿福能的家乡。自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耿福能每年都深入大凉山调研考察,并多次提出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议。

多年的基层调研让他深知,乡村振兴必须有科技支撑。“比如药材和粮食水果等农业生产,从种子、种植、治理、收割、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力量的注入。我们必须以科技赋能,打造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耿福能谈道。

然而,怎么加快推动成果技术落到农民家,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

园区和县域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2022年4月,中国农村技术开辟中心启动科技打算成果“进园入县”行动,旨在推动国家科技打算成果加速下沉,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进展。

“科研成果要想走出实验室,需要一定的产业化落地空间。在园区转化,带动当地百姓增收就有了落脚点,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进展就有了支撑和保障。”耿福能讲。

这些年,耿福能在布拖县推动建立了附子和赤芍等特色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促进当地产业振兴和乡村旅游蓬勃进展。

“我们想经过园区,以创新思路探究推进科技兴农,看看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会可不能更高一些。”耿福能讲。

而距离布拖县2000多公里的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去年成为全国承载科技打算成果“进园入县”项目的七个园区之一。

关于入选缘故,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委员、研究院院长刘健表示,除了园区位于沾化冬枣主产区,具备承接“冬枣专用肥”项目转化推广的天然优势外,要紧还在于滨州园区的进展基础具备承接国家级项目转化、推广的能力。

成果“进园入县”要与农民需求“无缝对接”

曾担任科技特派员多年的陆弟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芒果大夫”。

这些年来,他走遍了田东县大大小小的芒果园,开展一场场芒果种植技术培训,为果农答疑解惑,传授芒果护理知识,促进了果农增收。

陆弟敏认为,推动科技成果“进园入县”,要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进展和老百姓生产的需求,推动科技服务与老百姓的期盼“无缝对接”,如此才能相辅相成,共建共享。

自“进园入县”行动开展以来,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签订了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在沾化冬枣主产区下洼等4个乡镇选定了5个枣园,开展专用肥肥效试验。此外,还开展公益类培训班30场以上,培训枣农3000人次以上。

从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来看,打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还要解决哪些咨询题?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刘健表示,良好的基础保障是“进园入县”项目战斗力发挥的基础,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基础保障能力还需要接着提升。此外,农民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同意能力还存在一定局限,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为了推动科技打算成果上山下乡,刘健建议,要完善“进园入县”的项目遴选签约机制,立足基层农业、农民的需求选择“进园入县”的项目。此外,建立“进园入县”的成果转化、推广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进园入县”成效。

变科技成果“进园入县”为“留园驻县”,需要各方作出更多探究和实践。

“推进科技成果进园区、入县域,要在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方面精准发力,集成先进实用技术和创新成果,创新落地转化模式,降低推广应用成本,提高成果转化质量,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陆弟敏讲。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