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解密中国“曲棍球之乡”:传承千年宫廷运动

时间:2022-06-25 17:00:03 推荐 735

题:解密中国“曲棍球之乡”:传承千年宫廷运动

作者张玮蒋希武

颠球、拼抢、带球旋转……清晨,一轮红日从嫩江边喷薄而出,草坪上,一群小孩正迎着朝阳练习曲棍球。

刚刚结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曲棍球基点校比赛中,参赛人数达461人,比2021年增加了200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下称莫旗)被誉为中国的“曲棍球之乡”,曾制造出“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辉煌。

图为曲棍球运动员日常练习。蒋希武摄

据史料记载,曲棍球从唐代宫廷的步打球演绎而来,之后随着时刻的流逝而消沉,但是,达斡尔族如此一个北方较小民族却把那个项目较好地保留下来。

1976年,我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在莫旗组建,当时惟独8岁的鄂文举家住离训练场很近的地点,一有空,他就去看运动员们练球,当运动员休息时,他就会爱别释手地拿起球杆比划几下。

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鄂文举回到梦想开始的地点,他成为宁夏银川曲棍球队的一名队员;2005年,鄂文举退役,回到家乡莫旗体育中心任职;两年后,他担任了内蒙古男子曲棍球队领队。

“吃住在队里,我和运动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南征北战,两年时刻参加了40多场比赛。”鄂文举真正体味了“痛并快乐着”,“既当领队,又当守门员、教练,一年时刻里,体重下降了20多公斤。”

1979年,曲棍球运动纳入当地学校体育课内容中,并在民族乡镇建立了7所曲棍球训练基点校,2010年进展到17所,业余训练的青年儿童达200多人。

此时是莫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曲棍球办公室主任的孟军从未想过,自己曾是小山村里穿着黄胶鞋打曲棍球的毛头小子,难道也有机会踏进国家队的大门。

孟军曾拿过2006年多哈亚运会亚军,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建队至今,莫旗曲棍球队代表内蒙古队在全国赛事中共获得40多次冠军,莫旗队有300多人次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并出访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莫旗曲棍球队代表国家队以优异成绩为中国赢得2018年印度世界杯男子曲棍球赛的入场券,这是中国男曲35年来首次获得参加曲棍球世界杯赛事的资格。

孟立志14岁开始参加曲棍球运动专业化训练,先后进入内蒙古男子曲棍球队、国家少年队、国家队,参加了5次全运会,被誉为“曲坛常青树”。

图为教练为曲棍球队员们说解要领。蒋希武摄

“最让我激动的是,在异国他乡的赛场上,看到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所有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基本上值得的。”孟立志现在提及曾在赛场上的荣耀,还是无上荣光。

16岁的郭浩是来自“曲棍球原乡”阿尔拉镇的农村小孩,他现在的教练是孟军。

郭浩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国家曲棍球队的队员。“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校队,此时,我现在差不多是莫旗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曲棍球队的一名主力队员了。”

至今,郭浩差不多参加了多次大型比赛,还参加了全国U15青青年比赛,他离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2006年,达斡尔族的“曲棍球竞技运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莫旗先后向甘肃、广东、山东、四川、天津等省市输送了100余名男、女曲棍球运动员。

现在莫旗有20多块曲棍球专业场地,2018年建成国内唯一的封闭曲棍球训练比赛馆。目前,莫旗差不多形成了专业队、少年队、业余体校、基点校四级训练网。

今年76岁的哈森是第一位曲棍球女教练,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她钟爱的曲棍球运动。“看到现在打曲棍球的青青年越来越多,倍感欣慰。我相信曲棍球运动的改日会更好。”

花坛、路灯、都市雕塑……此时在莫旗,随处可见有关曲棍球造型的元素,这项运动已深深烙刻在这座小城的每个角落。(完)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