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说究
夏至是我们国家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那个时候事实上天气会比较炎热,而且接近最热的三伏天,于是那个时候大伙儿就会想明白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说究,夏至有什么民俗活动,夏至要注意些什么,怎么养生比较好,接下来大伙儿就随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说究
称人
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有的地点俗信于此节称体重,验肥瘦可求吉利,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在山东临沂一带流行。人们会在伏日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讲牛喝了躯体壮,能干活,不流汗。有民谣讲:“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嬉夏
在浙江绍兴流传着“嬉,要嬉夏至日”的侄语。古时,不论贫富悠哉夏至日祭祖的习俗,俗称“做夏至”。除了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也会吃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祭祖祭神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阶段,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愈为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煮麦仁汤给牛喝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讲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讲:“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吃夏至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讲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滑拙(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适应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峰山山洞里避暑。
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的特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斗指乙,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刻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刻超过黑夜时刻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刻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原因。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方的日出方向基本上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中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讲:“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并且,关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讲,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而如今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多数事情,“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浮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尽管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挪移,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关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刻内,气温将接着升高,于是有“夏至只是不热”的讲法。夏至这天尽管日照时刻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来源:腾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