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绘就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位于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山麓的德清县五四村,镶嵌在乡野阡陌、山水溪涧之中,与曾经依赖劈山卖石、村民“白天一层灰,雨天一身泥”的事情大不相同。
彼时,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五四村决心整治环境,关停采石场,实行封山育林,10多年来又经过土地流转引进优质水稻、水果、玫瑰等农业生产基地。此时每逢假日,各地游客慕名而至,徜徉于村庄的绿树花海、溪涧庭院。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漂亮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环境最美、农民日子最优、城乡进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
6月9日,在浙江省“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千万工程”以省域为单元擘画乡村振兴的雄伟蓝图,在20年持之以恒、不懈推进中形成诸多好经验好做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三农”领域的实践范例。
强势打出组合拳人居环境舒适整洁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20多年前,这类景象在浙江农村并不鲜见。
2002年,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的两委班子决定开展清理水塘、修水泥路、安装路灯三件事,一改村内道路泥泞、蚊蝇飞舞、污水四溢的环境,并为此筹措资金。2003年,适逢浙江省“千万工程”启动,雅里村毛遂自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启动环境整治。
雅里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如讲,从原来的“脏乱差”变得“水清、路平、灯明”后,村里又建起盆景园、生态洗衣房等项目,探究农文旅融合进展。“千万工程”为雅里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浙江强势打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组合拳,规划保留村日子污水管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让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乡村常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已位居全国第一。
王通林表示,浙江还将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打算全省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三大革命”成果巩固的基础上,实施新的三大行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持续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浙江已建成漂亮乡村示范县70个、风景线743条、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漂亮庭院300多万户。
培育文旅新业态“两山”转化推动共富
走进台州市仙居县淡竹乡林坑村,超95%的森林覆盖率足以令游客淡忘喧嚣。不仅是旅游收入,2022年3月,该村种植赏油兼用型栀子花100余亩,并套种20余亩小番薯,当年就凭此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
虽有绿水青山,曾经的林坑村却因位置僻静,村民们多外出打工,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近几年,在村集体联合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刘慧春的设计改造下,林坑村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旅游配套设施逐渐齐全,种植多功能经济作物,实现大山深处暗藏花海,村民住上漂亮庭院,吸引游客山居休闲。
“乡村振兴,涉及规划决策、技术指导、项目协调。”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负责人介绍,20年来,结合“千万工程”,科技特派员们各展所长,积极参与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等漂亮乡村建设工作。
时下,遍布浙江的漂亮乡村,不断丰富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进展,农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市)第一。
王通林表示,浙江还将全方位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持续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快进展浙江乡村的“土特产”,提质乡村数字经济,提能乡村“地瓜经济”,提升乡村营商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