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生态环境执法远程监管准确率超过80%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生态环境执法要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就需要有科技的支撑。”6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讲,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差不多实现或正在实现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
“此时的生态环境执法,不能再搞过去的人海战术,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手段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既精准发现咨询题又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赵群英强调。
建立一整套咨询题线索识别技术办法
大气环境执法算是“技防优先”的典型代表。
赵群英讲,生态环境部构建了大气环境远程执法监管体系,建立了一整套咨询题线索识别的技术办法,即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面微型站、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用电用能数据等技术手段,再融合信访举报等信息。“在一些市县,我们还把税务数据、天眼工程等都纳入其中,精准识别咨询题企业。比如企业讲自己减产一半,但其用电数据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算是咨询题。于是,我们去现场检查,是带着咨询题瞄准目标去的,精准性、针对性就大大提高了。”赵群英讲。
数据显示,今年1—6月,生态环境部发挥卫星遥感、用电监控等“空乾坤”一体化技术手段优势,融合分析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等49类1800万条多源数据信息,精准识别大气污染排放重点行业、高值区域、“冒泡”站点、重污染应急、自动监控异常、面源管控等6大类咨询题线索1.8万条,咨询题线索准确率已超过80%,部分都市甚至做到“百发百中”。
“目前,大气执法监管的信息化、智慧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在探究新技术对执法工作的支持。”赵群英讲,比如在水环境领域使用指纹溯源技术、在固体废物领域应用环评等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发现、处理相关咨询题。
开辟执法监管信息化支撑平台
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也借助了科技的东风。
赵群英讲,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发挥卫星遥感的技术优势,确保全面排查。目前卫星的精准度在1米范围,该范围内堆存的固体废物都能被卫星看得清清晰楚,“我们将卫星遥感、群众举报发现的咨询题梳理成疑似咨询题点位清单,分批次交办给地点,并催促地点落实整改。”
“我们还利用卫星遥感同步核实现场整改事情,对清废排查整改工作中对付式整改、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处理,压实地点政府整治责任。”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讲。
“我们开辟了信息化的支撑平台。”赵群英讲,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共同开辟了40多个咨询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建成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经模型计算发现咨询题,经过平台向地点推送咨询题,地点排查整改,反馈现场查办结果,生态环境部执法人员再去核验。“如此就实现了咨询题区域动态确定,咨询题线索一键生成,排查事情实时报送,检查结果一图统揽的闭环。”
当前,各地借鉴新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方式,执法效能得到极大提升。比如山东、江苏等省打造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环保监管体系,经过推送咨询题线索,有的放矢,大幅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建立高值区溯源类脑指挥平台,今年行政处罚涉气环境违法案件中,30%的线索来自该平台推送。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