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究竟是如何一回事?

时间:2023-07-11 16:02:53 推荐 312

公募基金行业又迎“降费潮”。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彻底统计,截至6月28日,6月以来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调旗下产品的治理费率、托管费率、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率等,多只产品费率下调五成以上。6月26日,泰信基金发布公告称,为更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决定自6月26日起下调泰信鑫利的基金治理费率、托管费率。在贾志看来,公募基金费率下调将来有望持续,这是公募行业充分市场化的结果。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内资管行业加速进展,公募基金行业内部竞争愈发剧烈,降费趋势有望延续。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尾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公募基金行业又迎“降费潮”。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彻底统计,截至6月28日,6月以来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调旗下产品的治理费率、托管费率、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率等,多只产品费率下调五成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公募行业降费一方面有助于响应监管层让利投资者的提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较为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确保老产品规模稳定。

6月26日,泰信基金发布公告称,为更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决定自6月26日起下调泰信鑫利的基金治理费率、托管费率。具体来看,该基金的治理费率由每年1.2%下调为每年0.4%,降幅超过六成;托管费率则由每年0.2%下调至每年0.1%,直截了当“腰斩”。Wind数据显示,该基金一季度末的规模不足500万元。

此前的6月19日,长信富全纯债一年也宣布并且下调治理费率、托管费率,以及C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率。长信富全纯债一年公告称,拟将治理费率由0.7%年费率调整为0.3%年费率,托管费率由0.2%年费率调整为0.1%年费率,下调幅度均在50%以上,而该基金C类份额的销售服务费率由0.4%年费率调整为0.3%年费率。

“近一年半市场整体低迷,多数投资者投资基金的兴趣不高,降费在于刺激投资者购买基金的需求。”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咨询侯贤平对记者表示,尤其关于中小公募机构,降费刺激投资者购买需求也是基金“保壳”的常用手段。

实际上,从近期宣布降费的多只基金来看,多数是规模不大的迷你基金。例如,泰信鑫利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仅为415.47万元,而长信富全纯债一年截至一季度末的规模则仅为365.65万元。

“目前的降费选择,依然受权益市场较弱、赚钱效应较弱的妨碍。经过降费展现治理人的诚意,也吸引对持有成本敏感的投资人。”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对记者表示,迷你基金大多业绩表现不佳,治理人应该在改善业绩上多做工作,降费或不是最优选择。

除部分迷你基金外,部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基金也宣布降低费率。如中融货币、长信长金通货币、国联安货币等货基以及招商安福1年定开债发起式、百嘉百益债券等债基。此外,还有部分基金刚成立不久便宣布“降费”。6月15日,汇添富稳合4个月持有公告称,该基金的治理费率由每年0.40%下调为每年0.20%;托管费率由每年0.10%下调为每年0.05%;C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率由每年0.30%下调为每年0.20%。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4月25日,迄今仅有两个月,最新规模约为7.17亿元。

据记者不彻底统计,截至6月28日发稿,本月已有万家基金、中融基金、红塔基金等十余家公司宣布了费率下调相关事项。此前,市场关于监管部门正酝酿对公募基金固定治理费进行调降有所传言,但目前尚未有正式定论。只是,从过往监管表态来看,监管部门正在持续发力推进公募基金治理人让利投资者。

在贾志看来,公募基金费率下调将来有望持续,这是公募行业充分市场化的结果。侯贤平也表示,与海外相比,我国公募机构的相关费率还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内资管行业加速进展,公募基金行业内部竞争愈发剧烈,降费趋势有望延续。“关于部分治理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基金经理治理的产品,降费可能性小,而其余大多数公募基金产品,降费应该是大势所趋。”他讲。(记者罗逸姝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相关阅读:

降!降!降!多项费率已下调→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宣布对旗下理财产品实施费率优惠。

以兴银理财为例,旗下“兴银添利天天利1号E”“兴银添利天天利1号F”等产品的投资治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自6月28日起下调,前者分别从0.30%、0.03%和0.30%降至0.01%、0.01%和0.15%,后者分别从0.30%、0.03%和0.30%降至0.01%、0.01%和0.05%。

同一阶段,中银理财、华夏理财、杭银理财、北银理财也先后公告费率“让利”,涉及固定治理费、销售服务费、理财产品赎回费等。

降费背后,体现了理财公司加码营销、赢取客户的态度。过去一年,受市场震荡妨碍,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普遍不佳,曾引发较为集中的赎回潮,让银行与理财公司颇具“危机感”。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环境改善、市场加速修复,银行理财市场也逐步回暖。

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64万亿元,较1月增加699.17亿元,环比增长0.27%,实现了去年11月“破净”高峰以来的首次月度环比正增长,表明理财规模开始逐步恢复。只是与去年10月高点相比,仍然存在2.35万亿元的缺口。

此外,从收益表现来看,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整体也呈现下行走势。依照民生证券研报,今年二季度以来,新发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总体下滑,截至5月28日当周,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一季度末下降7bp至3.61%。

而之所以主动调降业绩基准,与引导修正投资收益预期有关。民生固收谭逸鸣团队分析指出,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下,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整体处于下行通道,“资产荒”持续演绎,短端资产收益率下行空间相对有限,逐渐向久期要收益,带动长端资产收益率显著下行。期限类型方面,4月以来,3年以上期限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降幅最大;机构类型方面,二季度以来,农商行理财公司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滑幅度最大;投资性质方面,权益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行幅度更大,固定收益类产品下行幅度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理财公司对各项收费采取“让利”举措,是为了追求更有效的营销效果,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银行理财机构的根本使命在于“代客理财”,过硬的资产治理能力才是制胜的根本,仅凭借寥寥几个点的费率优惠并不能“撼动”投资者心中的“天平”。更重要的是,理财公司的竞争对手并不止于同业机构,而是整个“大财富治理”行业。面对各具特色、受众各异的公募基金、保险产品等,银行理财要想实现突围,在探究营销手段推陈出新的并且,更要厘清自身定位,真正满足“中低风险偏好人群”资产保值增值的诉求。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来源:多特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