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奖牌和绶带设计背后的故事,究竟是如何一回事?

时间:2023-07-15 15:22:58 推荐 601

红蓝为主色调的奖牌绶带上,太阳神鸟、芙蓉花、祥云、成都大运会会徽和国际大体联logo等图案分列其中,典雅慷慨的设计洋溢着浓郁的巴蜀风情,极具东方美学韵味……这条“颜值”“气质”兼具的奖牌绶带,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早在2020年4月,接到成都大运会绶带设计任务后,成都大学就召集组建了马丽娃等20多人的设计团队参与创作,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与产品设计的优秀本科生、专科生。此外,不同于蜀绣,蜀锦织造难以实现双面同纹,这导致蜀锦背面浮现斜纹组织,不符合国际大体联奖牌绶带设计标准。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完成后,马丽娃又把精力放在大运会周边产品的创作设计上。
大运会奖牌和绶带设计背后的故事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尾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红蓝为主色调的奖牌绶带

红蓝为主色调的奖牌绶带上,太阳神鸟、芙蓉花、祥云、成都大运会会徽和国际大体联logo等图案分列其中,典雅慷慨的设计洋溢着浓郁的巴蜀风情,极具东方美学韵味……

3月18日晚,成都大运会奖牌首露真容

奖牌绶带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将蜀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到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中

既凸现了成都都市人文特色

也融入了四川文化底色

这条“颜值”“气质”兼具的奖牌绶带,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且听绶带设计师、区政协常委、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马丽娃给我们一一道来。

首次采用蜀锦工艺和材质

向世界展示天府文化的魅力

奖牌绶带

既要体现体育精神,更要彰显文化特色。

尽管并非成都人,但马丽娃却对成都文化尤为钟爱,一直致力于开辟推动蜀锦的创新设计和文化传承。“蜀锦历史悠久,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她讲,成都也称“锦官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锦”命名的都市。绶带首次采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的工艺和材质,与成都地域文化相呼应。

“蜀锦纹样生出的凹凸触感,不仅韵味十足,还改变了传统绶带顺滑的质感,极具特色。”马丽娃讲,除了蜀锦主元素,绶带上的太阳神鸟、芙蓉花、祥云等文化符号也十分吸睛。其实,巴蜀文明、天府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元素众多,诸如大熊猫、四川交子等都曾在她的思考范围之内。

芙蓉是绶带中浮现频率最高的花样之一。“绶带中的芙蓉纹样既有地点特色,又寓意着欢迎全世界运动员来成都实现梦想。”马丽娃讲,希望借用奖牌绶带,向世界推广和展示丰富、多元、深厚的天府文化。

历经40多稿设计百余次修改

精益求精为大运会呈现最佳作品

其实,奖牌绶带设计创作,并非易事,也非一人能完成。早在2020年4月,接到成都大运会绶带设计任务后,成都大学就召集组建了马丽娃等20多人的设计团队参与创作,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与产品设计的优秀本科生、专科生。

“绶带采用古法蜀锦织造工艺,相比传统绶带设计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马丽娃介绍,绶带采用五色织线,在传统织机上经过手工完成,“传统织造工序繁琐精细,设计图不能直截了当使用,需要纺织师傅进行图案的二次转译,假如最终实物呈现效果不佳,那就还要进行再次修改调整设计。”

此外,不同于蜀绣,蜀锦织造难以实现双面同纹,这导致蜀锦背面浮现斜纹组织,不符合国际大体联奖牌绶带设计标准。为此,马丽娃与团队成员又设计出红色云纹图案的背面图,将其装订在一起,从而符合标准。

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一次又一次修改,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马丽娃及其团队前后拿出了40多稿的设计方案,进行了100多次修改,最终才诞生了此次发布上的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

多款大运会周边产品上线

让更多人爱上成都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与冬奥有关的周边产品热度居高不下。“冰墩墩”一时成为网络流量王,线上线下“一墩难求”。在马丽娃看来,各类赛事周边产品的浮现,无疑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渠道、新方式。

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完成后,马丽娃又把精力放在大运会周边产品的创作设计上。设计过程中,同样植入蜀锦、芙蓉花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运动完美融合,更易于现代人同意。

“目前,我们差不多上线多款周边产品,涵盖服饰、背包、挂件等。”马丽娃讲,接下来,还将接着创作设计,推出更多时尚新颖、又具有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并且也希望,经过周边产品这一媒介,让更多人喜欢成都、爱上天府文化。

01

02

03

04

成都大运会是中国西部都市第一次拥抱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也是继北京大运会、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夏季大运会。在全球疫情妨碍下,这场尽管延期但并未缺席的青春之约,弥足珍贵。马丽娃表示,参与成都大运会奖牌绸带和相关产品的创作设计,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风

责任编辑:江逸邓爽

编辑:郑金雨

记者:杨云华刘江涛魏远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运会奖牌和绶带设计背后的故事相关阅读:

非遗里的成都|蜀锦,“天下母锦”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个地方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悠久,妨碍深远,是最为悠久的中国织锦,以工艺复杂和贵重难得而出名。

蜀锦有两千年的历史,素有“天下母锦”的美誉,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办法织成,织造技艺独特繁复,共有纹织工艺设计、装造设计工艺、丝织准备工艺、丝织品上机织造4个工种,60多道工序。蜀锦图案颜色冷艳,取材广泛丰富,往往都有吉祥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的织造首次融入蜀锦工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运动完美融合,极具东方美学韵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雅婷海报制作苏莹责任编辑何齐铁实习编辑王淇

来源:多特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