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童症厌的是什么,究竟是如何一回事?
对于“熊小孩”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成为热点。普通来讲,人们评价“熊小孩”,评价的事实上是对子女行为负有治理之责的家长。“熊小孩”咨询题的根源在于“熊家长”,也成为舆论场上的公约数。只是,当声讨“熊小孩”成为一种固化的舆论范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网民对“熊小孩”的厌恶背后,是否存在仇视儿童、恐童厌童的倾向。比“禁止孩童入内”更文明的,是探究“鼓舞孩童释放天性”的空间,从而让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能融洽相处。就那个角度而言,不少人的所谓“厌童症”,厌的并非无辜的小孩,而是没有充分实现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厌童症厌的是什么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尾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对于“熊小孩”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成为热点。普通来讲,人们评价“熊小孩”,评价的事实上是对子女行为负有治理之责的家长。“熊小孩”咨询题的根源在于“熊家长”,也成为舆论场上的公约数。
只是,当声讨“熊小孩”成为一种固化的舆论范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网民对“熊小孩”的厌恶背后,是否存在仇视儿童、恐童厌童的倾向。不久前,作家苏小懒在微博记录了若干起家长带小孩乘火车受到苛待的事情,因为有乘客质疑小孩太吵,小孩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甚至车厢连接处。
很快,苏小懒的微博成了家长们的“诉苦大会”。很多家长反映,仅仅因为小孩有点哭闹,他们就会遭到乘务员的“关照”。即便没有遭到实质性的区别对待,他们也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面对周遭的沉默或注视,宛然带小孩出行算是给他人带来不便的“原罪”。
婴幼儿哭闹是很难避免的,在很多事情下,婴幼儿发出吵闹声并不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或养育不周,而是天性使然。要求婴幼儿在公共场合不闹也不哭,相当于要求小孩节制本能。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将小孩吵闹引发的不适感彻底归结于家长失责,或许对生儿养女人家长不够公平。
“厌童症”是怎么样产生的?评论者沈彬的文章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在作者看来,“熊小孩新闻”差不多成为“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经过扩大舆论场的撕裂和冲突,创造了一种“仇童的狂欢”。
不可否认,身处流量至上的舆论空间,一些网民形成或巩固了极化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盛行“拉踩”“引战”,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具体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多人的思维愈发刻板、固执。受这种思维左右产生的认知算是:小孩一闹,算是家长的错;家长一辩解,算是不负责任。
只是,仅仅因为某些自媒体的渲染和炒作,就能让公众观感里的小孩从“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了吗?答案必然不是单个维度的,“厌童症”的背后,事实上也埋藏着某种带有共性的社会情绪。
不久前,科普作者河森堡认为:“生养小孩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需要付出无数的时刻和心力,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可不能做生养小孩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小孩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抚养小孩、教育小孩,毫无疑咨询需要付出大量成本。那个成本,既包括家庭成本,也包括制造友好生育养育环境的社会成本。固然,绝大多数社会成本,差不多经过公民纳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支出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不生小孩、不养小孩的社会成员,就能不承担任何支持下一代成长的成本。
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为孕妇和小孩让座是乘客的义务;在学校、幼儿园附近,经营主体依法不得从事特定经营项目;载有未成年学生的校车在公共道路上短暂停车时,后方车辆应该耐心等待……对婴幼儿在公共空间的吵闹赋予适度的容忍,也是上述社会成本的一种体现。
此外,这种容忍并非无条件的,也不是毫无底线的。像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所,不少都设置有未成年的特意开放区域,或者谢绝容易吵嚷的未成年人进入,这算是当忍耐儿童天性的成本明显超出公共利益所能承受的范围时,社会规则所做出的必要限制——假如无法防止小孩忽然哭闹打断一场音乐会演出,最好的方法算是限制小孩进入。
事实上,所谓“厌童症”的矛盾,更多发生在“不得不”的事情下。在社会流动迁徙常态化的今天,父母带小孩乘坐高铁、飞机固然是天经地义的,而高铁一直以来提倡的肃静氛围,大概又与小孩的特性不相兼容,这种矛盾才在特定的时刻、空间会激化和放大。
就像《新周刊》一篇题为《“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的文章所讲:“一味搬来传统观念指责年轻人自私,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苦衷与‘厌孩’挂钩,只会增加敌意与愤慨,掩盖咨询题的本质——在通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进展之后,都市大概难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浮现了空间的相互挤占。”
这篇文章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新鲜,却直击根本:“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它并不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一个对小孩更友好的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与容忍,也有赖于切切实实的投入。具体到“熊小孩”乘坐高铁的咨询题,此次对于设立“儿童车厢”“母婴车厢”的提议又起。这些建议并非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是瑞士、芬兰等发达国家的现实经验。这些“儿童车厢”不仅提供了特意服务带小孩家庭的乘坐空间,更设置有儿童游乐室、婴儿尿布台等人性化设施。
比“禁止孩童入内”更文明的,是探究“鼓舞孩童释放天性”的空间,从而让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能融洽相处。就那个角度而言,不少人的所谓“厌童症”,厌的并非无辜的小孩,而是没有充分实现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厌童症厌的是什么相关阅读:
网友吐槽高铁上儿童吵闹引讨论……
#时事热点头条讲#近日,广东一名女子发视频吐槽高铁上全是小孩的吵闹声,没想到,评论区却遭到网友“炮轰”。
有网友批判女子的言论太刻薄,“孩子子基本上正常音量,没有追逐打闹,没有踢你座位,这也能碍着你?建议买一等座,或者不要出门。”
也有网友指出,不要用成年人的出行礼仪去要求几岁幼童,而对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再三忍让。
有网友甚至直截了当将拍摄者举报,认为她侵犯了儿童的肖像权,很没素养。
近年来,有关公共场所的“熊小孩”行为持续引发争论。在高铁、地铁、餐厅等封闭空间内,儿童大声嬉笑、哭闹等行为引发路人的反感指责,继而引发路人乘客与小孩家长之间的骂战。这种“经典剧情”频繁上演,每隔一段时刻就会成为网络舆论场的“流量密码”。
支持路人的声音认为,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公共礼仪,出行的家长有义务管住自己的小孩。“作为一名经常长途通勤的人来讲,想要休息的时候听到车厢里孩子尖利的吵闹声,心情简直要崩溃。”有网友分享自己出行的记忆。
只是也有网友认为,哭闹嬉笑本算是小孩的天性,要求低龄儿童在公共场合保持肃静,是对带娃家长过于严苛,“谁还不是从小孩长大的,真以为你小的时候不‘熊’吗?”
这种关于儿童吵闹的过于严厉的指责,可能来源于一种名为“厌童症”的心理现象。“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进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并且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妨碍到生育观念。
“儿童没有儿童能够释放天性的场所,成年人也找不到成年人能够彻底肃静放松的休闲之地,大伙儿如此摩肩接踵地挤在一起,推搡、咒骂、疲乏。”有文章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心理状态。现代社会公共资源紧张,人人都感到焦虑、不愿再宽容别人,非常是“熊小孩”们。
来源:多特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