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深化
经济日报记者曹红艳
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对于深化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的通知》,鼓舞2017年公布的28个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接着申报深化试点,并且也进一步明确试点申报都市普通应为地级及以上都市,鼓舞国家级新区申报。这是继去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习惯气候变化战略2035》、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习惯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后,我国推进气候习惯工作的又一举措。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截了当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左右。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妨碍和突发极端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生产日子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减缓和习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习惯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经过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治理,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妨碍。
我国先后出台《国家习惯气候变化战略》《都市习惯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文件,为开展习惯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非常是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都市,启动开展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各试点都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究,在普及习惯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习惯行动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
“当前和将来一段阶段,习惯气候变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全社会习惯气候变化意识有待增强。二是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形成气候系统观测—妨碍风险识别—采取习惯行动—行动效果评估的工作体系。三是现有行动力度不足,重点领域、区域习惯气候变化能力有待提升。”刘友宾讲。
推动地点编制省级习惯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深化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成为落实《国家习惯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着力点。“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的机制和模式,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都市气候韧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讲。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时期,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习惯型都市,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妨碍和风险,提高都市习惯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都市安全运行、提高都市竞争力和可持续进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依照部署,此番深化建设试点的目标是: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都市先行先试,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纳入试点都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进展规划,习惯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习惯行动有效开展,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经验得到有益探究。到2030年,试点都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都市习惯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都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习惯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都市全面开展气候习惯型都市建设。
完善都市习惯气候变化管理体系,强化都市气候变化妨碍和风险评估,加强都市习惯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治理,优化都市习惯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都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都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都市交通安全运行等,将是接下来深化试点要聚焦的重点任务。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