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都市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空间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公园,绿化覆盖率高达96%,由于没有围墙,走在马路上,就能够观景赏花;北京的都市绿化覆盖率达49.3%,在城区营建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00处、小微湿地近500处,设置了人工鸟巢、昆虫旅馆等,此时的北京,已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城市之一。
都市中的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乃至校园,栽培、养殖、保护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有些甚至是稀有的濒危物种,这些场所还提供了大量的栖息地和食物,供都市中的野生动物日子繁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玉钧讲,经过绿化等工作,都市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空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绿、有鸟、有生机”。
都市生态系统多样性包含三个层面
都市经济、政治进展迅速,人口密集。“但在高强度开辟下,原有自然环境被极大地改造,大量原有物种消失,保护和恢复都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一项关系都市可持续进展的急切任务。”张玉钧讲。
都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树林、草地、湿地等多类型、多物种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比如杨树、柳树属于不同物种;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在基因层面的多样性,比如月季、牡丹有多个品种,由于基因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花瓣数量和形状等。
绿地系统是都市的自然生态空间。“都市经过绿化,保护着树木、花草,鸟和松鼠等小动物,人们能直观感觉到物种多样性;平时吃的不同品种的食物,比如北京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算是桃和西瓜中独特的品种,反映了遗传多样性。”张玉钧讲,都市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惟独具备生态系统多样性,才能让都市有生机、有活力、更宜居。
都市绿地系统建设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往常为了整洁或蓄水,用水泥和石头硬化湖岸、河岸,但如此一来,青蛙、鱼虾等水生动物就没有产卵的地点;松塔等掉落在地面,为了整洁,环卫工人会把这些果实打扫掉,但如此一来,鸟、松鼠等动物就没有了食物来源……
“于是,为提升都市的生态品质和生态质量,在都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提升的不单纯是物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而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是都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张玉钧讲。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晓鸣表示,要实现都市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状态,就必须有一个尊重并顺应地域自然条件的都市绿地系统。于是,科学地研究、规划和建设都市绿地系统,是实现都市生物多样性理想目标的必要途径。
把垃圾掩埋场变成自然纪念园
深圳市有一片约5公顷的土地,它紧邻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身边的生态环境包括入海河口、滩涂、红树林与陆地。2020年,这片曾是建筑垃圾掩埋场的土地变成了一座“非常”的纪念园。“非常”来自它的设计理念:纪念园难道不种一棵树,甚至连一株草一朵花都不种,除了观察路径、公厕等极少的功能性设施,其他的一切统统交给了大自然。随后,风、鸟和昆虫带来的种子以及土壤里蛰伏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演着它们自带的“脚本”。
依照红树林基金会志愿者的回访,纪念园建成半年内生长出至少11个科属、37种植物;纪念园落成后的3年里,经过红外线检测,工作人员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和豹猫,各种各样的昆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也开始在纪念园浮现,俨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前,我国不少都市经过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环境改善又有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作为“公园都市”首提地,成城市2022年12月获得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都市”称号。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
成城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刚讲,成都的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高大伟讲,将来,北京将着力提高都市绿化景观品质,培育健康稳定的平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丰富北京的生物多样性。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