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在师生周围寻找学风榜样

时间:2022-08-01 19:23:42 推荐 394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我们学校在陕南‘山沟沟’里头,别是什么‘大牌’学校,也没有那么多‘明星’学者。在我们这个地方,要寻找学风榜样,就得盯紧周围的人。”在同意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来自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黄录良如是讲。

2020年4月,黄录良承接了中国科协学风建设资助打算项目,在本校摄制了12部学风主题视频作品。作为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师,黄录良做起视频能够讲是得心应手。可是,为了做好这一批作品,黄录良仍然下了不少功夫,花了别少心思。

项目选题揭示学风内涵

“我特别重视选题策划,经常列出十几个选题仔细琢磨,在精挑细选之后才开始投入制作。摄制人物片,首先算是要扣准学风那个大命题,另外算是得选好主人公,也算是能称得上是榜样的人物。我带领学生团队制作的《科研——教学的源头活水》这部片子,算是学风主题作品的好例子。”

黄录良提到的那个视频,是他参与制作的12部学风主题作品之一。视频的主角是一位少年学者——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开辉。在那个时长别到5分钟的作品中,黄录良借用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一句话呼应了主题——“你别教课,就别是教师,你别搞科研,就别是好教师”。视频还介绍了刘开辉在教研结合方面取得的成果。

“事实上,那个视频的初版文案有数千字之多,然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和突出重点的目标,我们多次修改文案,把文案字数压缩到了600余字,视频时长也压缩到了5分钟以内。”黄录良讲。

在视频开头,刘开辉对于教研结合、学风传承的独白开门见山:“我是一名教书匠,得把书教好!既然站在说台上,就要让我的学生受益,要传承文化,更要制造文化。”

黄录良表示,刘开辉是个有故事、爱说故事的老师。他既有突出的科研业绩,更有温情的家庭日子。如此的少年学者是老师、学生周围真实可感的榜样,和大伙儿没有任何疏离感。

“为了充分了解他的工作日子,我还‘跟踪’过他,记录他整天的日程。”黄录良笑着讲,他希望借此发现刘开辉日子化的一面,让榜样更生动,让作为学风的载体视频更有温度。

项目执行结合本地特色

尽管黄录良是人文学院的教师,可他也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正高级工程师。负责教授广播电视学的他,特别重视视频的后期制作,非常是视频的包装。黄录良表示,一些实用的专业包装软件,例如达芬奇调色系统,对视频效果的呈现起到了很大作用,理工类大学出品的作品少别了技术元素。

除了作品制作方式结合本团队以及学校特色以外,黄录良在选题上还思考到了地域特点。“我们陕西理工大学位于汉中市,和省会西安之间隔着秦岭,能够讲是‘山沟沟’里的学校。要更好体现我们的特色,别能靠照搬某些名校的模式。不管是书记校长,依然老师学生和后勤职员,在我们中间有许多好人好事,有许多榜样。制作学风主题视频作品,就要结合本地的具体事情来做。”

依照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刘开辉来自陕西省安康市。他是一位扎全然地、服务家乡的优秀少年学者,其许多研究基本上在秦岭地区和秦巴山区开展的。

“刘开辉原先在西安工作,后来翻过秦岭回到陕南,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做了不少地点化的课题。他别浮躁,是个踏实的学者。我们的任务算是去发现像他如此踏实的人,从而找到周围的榜样。”黄录良总结道。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