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必须要有定力”——第四届“中国科学院的使命与担当”主题说座侧记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沈唯
“您在研究太阳的时候有什么感觉?”10月27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科学院的使命与担当”主题说座上,面对现场小学生的提咨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回答道:“太阳很迷人,它有一些神秘的地点。未来假如你情愿做太阳研究,一定要把各方面基础都打好。研究太阳很有趣,因为总是会有新的发现。”
在本次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的说座活动中,汪景琇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维民,分别在现场作了精彩生动的主题报告。
什么原因要研究太阳?汪景琇讲,他们要理解太阳从日核到日球边界的结构和发生其中的物理过程,目的是理解和完整描述妨碍地球生命过程的太阳磁场的变化和相联系的爆发现象,并探讨太阳活动的可预报性。
太阳磁场研究在太阳研究中占有核心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运行的太阳磁场望远镜,是我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和他的同事们历经20年寒暑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
“这是庆祝基地的太阳塔楼建成的照片。”汪景琇一边展示资料照片一边说着故事,“大伙儿看到我们是站在一条大木船上照的相,因为这个地方所有的材料基本上靠这条船运过来的。很遗憾我没有参与基地的建设,但我在照片里却坐在了前排。而艾国祥院士他们这些真正的建设者,却只站在后边角上。”
近年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和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先后发射并成功在轨运行。在艾国祥等前辈学者的指导和妨碍下,年轻一代的太阳物理学者已担负起进展重大设备和取得率先科学成果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太阳物理学研究还没有止步,我们希望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对太阳极区的探测。太阳极区是从来没有被探究过的地点,我们有可能第一个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汪景琇讲。
探究太阳的奥秘是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航天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算是润滑材料,润滑是众多机械运动机构或部件可靠运行和维持运行寿命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润滑技术和材料差不多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
刘维民在主题报告中说道,当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还处在一片空白的时候,我国著名润滑材料专家陈绍澧先生就依照当时国际上对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的发展和世界宇航等高新技术的进展趋势,以极高的科学预见性及时果断地开展了相关研究。陈绍澧开创了我国固体润滑材料研究的新领域,并在短时刻内取得了颇具意义的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进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1967年,陈绍澧完成了长达126页的《对于宇宙空间飞行中的润滑技术咨询题》手稿。这份手稿誊抄于一本笔记本上,尽管差不多过去了50多年,但手稿字迹还是清楚,附图粘贴无丝毫开裂脱落,体现了作者的专注和用心。“陈绍澧先生的科研人一辈子,充分彰显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润滑科技工作者永远铭记、代代传承。”刘维民讲。通过四代科学家的坚守和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航天润滑材料体系及航天润滑实验考核系统,进展了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航天润滑材料,保障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作为一个山东人,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希望可以回到老家山东工作。然而我的老师薛群基先生告诉我,固体润滑的事业应该选择兰州。我想了想,做科研必须要有定力,应该利用最好的研究平台,所以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兰州专注润滑材料研究这项工作。”面向将来,刘维民讲,“我们的润滑研究事业要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中国特色,可以满足我们国家需要,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要不断研制进展高性能的润滑材料和技术,打造国家润滑材料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