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断位,提早预警,新型可穿戴设备能“识音辨病”|总编辑圈点
医护人员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患者的胸部,以捕捉整个肺部与呼吸相关的声音。图片来源:美国西北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推出一款新型软质、微型可穿戴设备,其性能远远超出了大夫听诊检查时获得的间歇性测量结果。这些设备轻柔地黏附在皮肤上,可在躯体任何区域的多个位置并且无线连续跟踪体内的微妙声音。这项新研究16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团队在15名患有呼吸和肠道运动障碍的早产儿和55名成年人(其中20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身上测试了这些设备。
每个设备均采用柔软硅胶封装,长40毫米、宽20毫米、厚8毫米。在这样小的体积内,却包含闪存驱动器、微型电池、电子元件、蓝牙功能和两个分别朝向躯体内外的微型麦克风。经过捕获两个方向的声音,算法可分离外部(环境或邻近器官)声音和体内声音。
在开辟新设备时,研究人员思考到两个弱势群体: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早产儿和手术后的成年人。
新设备可在婴儿清醒和睡眠期间连续无创监测,可不能打搅他们,还提供了安全确定婴儿与空气运动(进出气道和肺部)、心音和肠道蠕动相关“特征”的机会,并且关注昼夜节律。此外,关于儿童和婴儿,心肺和胃肠道咨询题是生命前5年死亡的要紧缘故。胃肠道咨询题伴随的肠鸣音是大量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一设备可监测这些声音,除了提供持续监测外,还能使重症监护婴儿摆脱连接到床边监视器的各种传感器、电线和电缆的束缚。
团队也在成年患者身上展开测试,在所有受试者中,设备并且捕获不同位置的肺音和躯体运动的分布,使研究人员可以分析整个肺部一系列区域的单次呼吸。
研究人员表示,经过持续实时监测这些声音,他们可确定肺部健康状况是好转依然恶化,并评估患者对特定药物或治疗的反应怎么,然后针对个别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
总编辑圈点
“识音辨病”设备的要紧优点是能并且获取和比较器官不同区域的声音。举个例子,这就像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大夫用听诊器并且聆听肺部不同区域的声音,从而对肺部健康状况进行连续、动态的评估。与此并且,其不仅具有临床级的准确性,还提供了临床护理的新功能,只需轻轻地黏附在皮肤上,就形成一个全面的、非侵入式传感网络,捕捉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与躯体相关联。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