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门诊开设事情怎么?怎么发挥效用并持续运行?
人民日报记者杨彦帆王欣悦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8月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提出延长都市社区门诊服务时刻,要求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至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刻,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问等服务。
延时门诊让群众在就诊时刻上有了更多选择,并且也给医疗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延时门诊开设事情怎么?记者进行了采访。
延长服务时刻,群众就医更便捷
晚上7点多,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灯火通明,有七八位患者正在等候叫号就诊。市民杨先生带11岁的女儿放学后来接种疫苗,他告诉记者,“延时门诊方便了社区居民,非常是解决了上班职工和学生白天没时刻的咨询题。”
在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延时服务的要紧是全科门诊,开放时刻为17时到20时,要紧安排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夫值守。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辉告诉记者,他们这家卫生服务中心较早开设了延时门诊,基本能满足附近居民的就医需求。
2023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了延长服务时刻专项提升行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延时服务至20时,周末正常开诊。专项提升行动还鼓舞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夜间值守,提供24小时服务。截至8月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时服务已接诊患者421万人次。
近年来,全国多个都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开设了夜间门诊。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工作日午间门诊和晚间门诊服务,并开设双休日门诊。广东省深圳市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要求至少20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放门诊延时服务至晚上9点。深圳此时已有800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放夜诊服务,平均延时服务2小时。目前,夜诊服务已占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总诊疗人次的近20%。
不不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些综合医院也开设了延时服务。在重庆市渝北区,61岁的王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服用慢病药物。由于腿脚不便,王阿姨惟独等子女休息时才能来就诊。可原先,子女下班回家了,很多医院门诊也关门了,而周末门诊病人也很多,每次就诊王阿姨和子女都很是头疼。
听讲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开设延时门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阿姨晚上7点多来到医院就诊。“门诊医护人员都在,相比白天忙碌的医院,延时门诊患者不多,从挂号、检查到缴费,半个小时就能搞定,确实很方便。”王阿姨笑着讲。
据了解,渝北区内各医疗机构陆续开展延时门诊服务,探究开设弹性门诊,经过午间、夜间、周末和节假日门诊,实现错峰就诊,让群众就医更便捷。目前渝北区内共有公立医疗机构24家,其中22家开展了延时门诊服务。
按需调整配套服务,体现延时服务价值
在渝北区妇幼保健院夜间门诊等候区,聚集了带小孩来看病的“宝爸”“宝妈”。“夜间门诊工作时刻为每日17时30分到次日8时。”渝北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易黔琳讲,自夜间门诊推出以来,就诊人数逐步增加,目前每日夜间门诊量达到70人次。
普通来讲,对就诊时刻有非常需求的患者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儿童,不仅需要看诊,还需要不少诊后医疗服务。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童家桥社区医院儿科针对患儿需求,不仅提供延时服务,还在门诊设立输液、雾化等治疗区域,依照患儿就诊及治疗时刻延长夜间门诊时刻,极慷慨便了患儿和家长看病陪诊。
开设延时门诊,重视患者的实际需求十分必要。“惟独调研患者对延时门诊的服务项目需求,并据此安排调整,才能真正满足群众需求,体现延时服务的价值。”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主任司玲讲。
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护理、检验科等长期以来一直有延时服务。今年9月份,又新开设了中医、康复和口腔科的延时门诊。“中医、康复科等延时门诊,能够为上班职工容易浮现的颈肩腰腿痛的健康咨询题,提供针灸、推拿、艾灸、理疗等服务,方便群众在下班后享受到与日间门诊同样的医疗服务。”司玲表示。
“延时门诊服务项目并非一成不变。”渝北区人民医院是一家区域性三甲医院,医院常务副院长滕苗讲,思考到本院患者人群特点,医院下午延时服务科室为儿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要紧服务对象为“一老一小”群体。后续将依照患者就医事情以及医院工作实际事情,对延时门诊的服务时刻,以及开诊科室进行动态调整。
在延时门诊时段就诊,假如需要做相关检查,会可不能因为差不多是下班时刻而吃“闭门羹”?在记者走访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时门诊挂号、收费、相关检查都有一定保障,不收取额外费用。一些辅助科室,如医学检验、心电超声、药房等,工作时刻也与所有门诊并且段延时,以保障患者正常就诊。
“为优化延时门诊就医体验,我们还畅通多渠道挂号通道。”滕苗讲,医院延时门诊服务支持公众号、医院收费窗口、自助一体机等多种预约方式挂号,且所有方式都能够使用医保挪移支付。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让延时门诊持续运行
延时门诊看上去不过将门诊时刻延长几个小时,但背后是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考验医疗机构的治理水平。
“延时门诊成为一项常态化服务后,要求医院配置资源更科学。”滕苗坦言。经过这段时刻的数据汇总,医院需要思考动态调整出诊单元及人数。比如,某专科等候的病人超过20人次,就临时增设延时门诊来进行分流。需求少的科室,也会调少配置,以提升人员在岗效率。
“我们都是每个人每周会轮值两到三次延时门诊。因为社区全科大夫负责的辖区内群众较多,基本公共服务也不能落下,人手比较紧张,忙起来常常顾不上休息。但大伙儿毫无怨言,希望能给群众带来更好的健康服务。”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大夫刘玉江讲。
开展延时门诊,需要完善配套调休、晋升等激励政策。记者了解到,为合理规划延时门诊服务,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都制定了激励补偿机制,对参加延时服务的医务人员提供适当绩效补贴,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赋予一定优先,以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滕苗介绍,目前,渝北区人民医院的延时门诊由医院门诊部统一协调,将延时门诊出诊纳入工作量考核,赋予一定的绩效倾斜,对参与延时服务的工作人员赋予必要的补休、轮休补偿。将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延时门诊有效提升了群众就诊体验感和惬意度,但也要避免“为了开而开”。例如,综合医院急诊服务开展比较全面,延时服务与急诊服务能够科学匹配设置。
专家表示,开设延时门诊还需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相关措施。比如,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确定延时门诊适合在哪些层级的医院、哪些科室开展,对延时门诊与日常工作交叉的领域做好规范和规定。并且,完善劳动保障、调休、晋升等政策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让延时门诊真正发挥效用并持续运行。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