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都市创新生态仍有上升空间
科技日报记者华凌
11月2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指数联合发布活动上,两份颇有重量的指数报告令人十分振奋!首先是由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旗下机构编制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都市》,带来全球率先的科研都市及城市圈的最新名单,其中,北京位居全球第一。其依据为这些地点2022年在自然指数(NatureIndex)所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产出事情。
随后,清华大学产业进展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也正式对外发布该中心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该指数显示今年有更多的中国都市跻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行列,其中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居于全球前10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3个维度,对全球119个科创都市进行评估,使用了包括自然指数、数码科研旗下的Dimensions数据库等在内的多种数据来源。
中国都市创新生态仍有上升空间
“近些年,中国科研产出增长很快,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科研产出国,这不仅有纯科学,还有应用科学。既有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也有来自企业的研究成果。”11月22日,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在同意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确信道。
“与欧美相比,中国都市在创新生态方面仍有上升空间。”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产业进展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指出。
薛澜进一步讲,事实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创新生态,那个概念比较抽象,最难衡量,于是,改变起来也很不容易。“我们花了一些时刻来研究究竟用哪些指标来反映,最终确定从四个指标衡量:开放合作、创业支持、公共服务和创新文化。”其中,开放合作方面,要紧看该都市作为资本和知识流动节点的中心程度,北京、上海和深圳在此方面都不错。创业支持方面,是有硬有软的层面,硬的有创投资金额,软的有每百万人注册律师的数量,用来反映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环境的制度性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经过国际航班、宽带速度、数据中心等来衡量。创新文化方面,以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专业人才流入量、博物馆图书馆的数量等来衡量。这些方面我国都市都在加快改善与建设,但总体与欧美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升。
“目前科研都市能够接着促进全球整个创新生态体系的进展,包括支持联合国可持续进展目标的实现,以惠及全人类。建议增强中外科研合作,任何参与合作的一方都会从中受益,不仅能够改善中国的创新生态体系,也有助于改善国外的创新生态体系;关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进展目标而言,也需要国际之间的科研合作。”汤恩平表示。
科创“体检表”利于相互借鉴学习
“换言之,历年出炉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结果,相当因此一份都市的‘体检表’。”薛澜指出。
科创都市可以成功的缘故何在?汤恩平答道:“以北京为例,北京是自然指数科研产出最多的都市,也是中国最创新的都市,其成功有如此几个重要因素: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北京有能力吸引到最好的人才;还有资源包括资金上的支持,这些是做好科研必不可少的元素;以及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这些因素也需要不断改善,以确保大学、科研机构持续获得资金支持,政府接着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让都市吸引到最好的人才。”
薛澜指出,各个科研都市的特点,有哪些长处,又有哪些不足,哪些是先天因素,哪些是努力的结果,假如作一些分析,就会有新的收获。另外,阅读这些指数报告还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如纽约的科学中心指数排名第一看起来令人难以相信。但假如大伙儿想想,除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高校外,纽约还有众多诺奖获得者工作的洛克菲勒大学,有不少著名的研究型医院,那个第一就不难理解了。建议都市中做科研治理的领导不仅关怀自己都市的排名,也能够借这两份报告来了解其他都市的特点,取长补短,或许会有所启示和帮助。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