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然岩壁攀岩选手:攀岩的乐趣在于挑战自我
崇山峻岭间,一条潺潺的河流与石头碰撞,激荡出白色的水花。两侧的高山间宛然被斧子劈开,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岩壁之上,隐约可见红色和黄色的标志旗,一些选手正在沿着岩壁向上攀爬。
这个地方是2023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云南大理漾濞站的比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攀岩好手齐聚大理漾濞石门关景区,在距离地面约170米高的玻璃栈道终点处起攀,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又刺激的视觉盛宴。
在玻璃栈道另一端不远处的选手隔离区,我们见到了不少本次比赛的参赛选手。他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有些在做简单的赛前热身,有些则裹上厚衣服躺在地上铺设的垫子上休息。比赛之余,他们也和我们说起了自己和攀岩的故事。
自然岩壁,更大乐趣
来自湖北武汉的高毅贤就是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的老面孔之一了,今年的前几站赛事他全都有参加。本站比赛,他参加了男子专业组比赛并在预赛中发挥出色,排名第三晋级决赛。决赛中,由于赛道难度更难,他浮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从岩壁上滑落,最终只获得第七名,但那个成绩差不多让他自己十分惬意了。
由于这是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首次来到大理漾濞,这也意味着石门关这几条比赛线路是彻底全新的。谈起这几条线路时,高毅贤表示男子预赛的这条线路有一定难度,角度比较小,后半段的攀爬也会相对照较吃力。
来自云南昆明的选手董浩军同样是那个系列赛事的老面孔了,他表示,预赛的线路事实上比他预想的要简单一些。在结束自己的预赛并落地后,他还提醒后面登场的选手能够爬得更快一点。但决赛的线路难度的确较大,加之开赛时刻比预赛更早,准备区的气温更低,这也对选手们的发挥造成了妨碍,很多选手都浮现了失误。董浩军笑称,关于自己决赛的发挥惬意,但他将自己最终拿到男子专业组第三名的成绩称为“捡漏”。
和岩馆中人工设置好的岩壁相比,自然岩壁的比赛,关于选手来讲就像是“闭卷考试”。选手们事先并不了解线路信息,却要在规定时刻内尽量用更短的时刻去攀爬更高的高度,这关于选手们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高毅贤讲,无论是自然岩壁依然人工岩壁他都会尝试,人工岩壁的线路相对固定,选手们看到岩点的设置就可以很快推断出该采取的路线。但自然岩壁不同,它的不确定性极大,线路选择更加丰富,选手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董浩军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自然岩壁的攀岩需要更好的耐力和更丰富的经验,在自然岩壁攀爬不少时候甚至要考验选手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野外的话,观察线路比较有局限性。岩壁高度比较高,有些点也很隐蔽,你用望远镜从下往上看是根本看不见的,只能看到角度似乎怎么样,点的大小似乎怎么样,全部观察清晰几乎不可能,需要爬上去到面前了才能(观察清晰)。”董浩军表示。
江雪然在比赛中
更大的挑战,也带来更多的乐趣。正是自然岩壁的开放性,让自然岩壁攀爬成为了一些选手的挚爱。作为女子专业组预赛中仅有的两位在规定时刻内顺利登顶的选手之一,来自云南昆明的江雪然唯爱攀登自然岩壁。当初在电视转播中看到攀岩比赛让她对攀岩运动产生了兴趣,从人工岩壁开始尝试,最终沉醉于更加开放的自然岩壁。虽然岩龄只是三年,但她的成绩进步很快。“探究性”,既是攀岩带给她的感觉,也是她爱上攀岩的缘故。
“攀岩是适合i人的运动”
山中的气温低,选手隔离区却十分热闹,还时不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但在远离人群的角落,一个好像年纪不大的小姑娘一声不响,和自己的小伙伴盖着厚衣服坐在一边休息。
那个小姑娘名叫李彦郯,来自广西马山,今年惟独15岁。别看她年纪小,实力却不容小觑。刚刚结束的学青会攀岩女子随机速度比赛中,她还拿下了金牌。李彦郯十分腼腆,但聊起攀岩时,她的脸上挂起了笑容。咨询她什么原因喜欢攀岩,她不过讲“好玩”。
攀岩比赛极具观赏性,可以充分展现运动员的力与美,又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近些年,随着攀岩项目入亚、入奥,更多的年轻人也了解并参与到了攀岩这项运动中来,全国各地的岩馆也逐渐多了起来。李彦郯正是因为经常到岩馆悄悄看别人训练,被教练发现并鼓舞她尝试,最终走上了攀岩之路。
和飞盘、匹克球等社交属性极强的“网红”运动相比,攀岩显得“肃静”了许多。高毅贤讲,他觉得攀岩是一项非常适合社恐人士的运动。他举例讲,像羽毛球这种运动,你可能需要同伴,一个人没法打;但攀岩不一样,攀爬过程中是你一个人,更多的是在和岩壁对抗、挑战自我,并且它又很解压。
和其他不少运动相比,攀岩的对抗性没有那么强,选手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友好。董浩军和江雪然讲,虽然是同一块比赛场地,但每个人在攀岩过程中的路线选择都不一致,岩友们经常会就不同路线的攀爬体验进行交流。虽然他们也不如何经过攀岩社交,但也因为关于攀岩共同的爱好而结交了很多经常一起攀岩的岩友。
固然,关于不少攀岩爱好者来讲,攀登人工岩壁尚可,攀登自然岩壁则令人望而生畏。对此,董浩军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从攀岩运动的进展角度来讲,反而是先有的自然岩壁的攀岩,然后才进展出了人工岩壁并以此来进行比赛。户外攀登好像大概更难,但事实上也有着不少简单的路线,不妨从简单的路线开始尝试,或许就会发现户外攀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和攀岩人工岩壁相比,自然岩壁攀岩也让运动员们和爱好者们去往更多的地点、看到更美的风景。常年在云南各处攀爬,让董浩军对云南的攀岩好去处如数家珍,他讲,他觉得攀岩带给了不同的视角,让他看到了不少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高毅贤则讲,每次参加完比赛,他都会多留几天感觉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的岩馆,这差不多成为了他的一个适应。
“攀岩选手也会胆怯”
本站比赛,线路起步在170米高的玻璃桥上,向下看,仿若万丈深渊。关于不少人来讲,踏上这条玻璃栈道都差不多需要极大的勇气,遑论从这个地方沿着岩壁向上攀爬。而就在女子专业组的比赛中,一位选手在时刻耗尽准备下落时便陷入踌躇,迟迟不敢松手下落。在下面工作人员的百般鼓舞下,她才最终大叫一声后松手下落。落地时,工作人员还对她讲:“怕什么,我们都在保护着你呢。”
关于不少人来讲,怕高是阻碍大伙儿参与攀岩运动的障碍之一。相信很多人甚至会有如此的经验,爬到高处容易,到达高处后往下一看却有些腿软了,因此卡在高处动弹不得。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爬高上低的攀岩运动员大概与怕高扯不上关系。可是,董浩军却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不一样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也不是不胆怯,你看到的所有人,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特别胆怯,它基本上一个过程,人的心理极限是能够提高的。恐怖,大伙儿都会恐怖。”
因此这自但是然引发出一个咨询题:怕,什么原因还要爬?
高毅贤或许给出了那个咨询题的答案:“人一旦上到这个高度之后,离开了地面就会有一种不确定感,神经高度紧张,却还要特别平复地做推断,该上哪个手,该上哪个脚。在处于极限的状态下仍要想方设法去突破,那个过程让我很喜欢,就感受在进步,在不断突破自我。”
高毅贤在比赛中
正如高毅贤所讲,离开地面本身就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有保护措施,但关于不少人来讲更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心里的障碍。董浩军也建议大伙儿,假如大伙儿确实对攀岩感兴趣却又胆怯,在做好防护措施的事情下能够循序渐进,先让自己习惯从一米高的岩壁降落,然后三米、五米......逐步习惯后,内心的恐怖感会降低不少。
有人讲,攀岩是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但高毅贤却讲,他觉得攀岩更多的是在和自己较量,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今年24岁的他目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研二学生,虽然从大学才接触攀岩,但他差不多爱上了这项运动。他讲,将来他还会接着攀爬,接着挑战自我。
来源:体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