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换个种植方式,效率提高了,番茄增产了

时间:2023-12-17 13:39:58 推荐 542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

12月15日,虽然温度差不多降到了零度以下,但位于济南市莱芜区的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里,“春天”不曾离开。满眼的绿色,有红色小果点缀其间,那是即将要成熟上市的番茄。

图为采用宜机化节能日光温室和番茄宽行高畦种植模式的日光温室。受访者供图

站在日光温室里,当家人陈明新“有话要讲”:“我们那个温室长160米,跨度12米,是去年经过老园区升级改造后的,采用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拱棚结构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魏珉教授团队研发的宜机化节能日光温室和番茄宽行高畦种植模式。”

“这么大的一个温室,因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整地、做畦、定植,通算下来作业效率可提高近十倍,番茄不仅早熟,产量也增加了。”陈明新讲。

记者注意到,眼前的日光温室番茄种植与众不同。

传统的日光温室种植番茄,往往采用南北走向,行距小,行间郁闭,而且南北距离短,无法进行机械作业;而眼前那个日光温室采用了东西走向大行距种植——直截了当的好处算是畦长大幅度增加,行间距离加大,对农业机械来讲,作业方便了。

据了解,魏珉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日光温室和亩栽株数相同的事情下,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采用高畦宽行、东西向栽培番茄亩产量可增加5%-10%,甚至更高。

2020年农业农村部《对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进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到2025年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5%。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进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70%。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惟独40%多点,亟需提升。尤其是在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量化、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的背景下,更需要经过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来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换代。

魏珉团队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设施蔬菜宜机化种植技术研究的。魏珉向记者解释:“过去设施果菜种植模式多样,标准化水平低。我国北方地区采用平畦或小高垄居多,1.2米-1.4米宽度栽植两行,这种栽培模式根区土壤易板结,透气差,冬季地温提升慢,生长后期群体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果实转色慢,易诱发病害,而且不利于人工治理和机械作业,劳动效率低。”

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该团队的日光温室里经常迎来外单位的参观者。

“我们研发的设施番茄宽行高畦宜机化栽培模式,明确了适于番茄生长的株行距配置和高畦规格,加厚了根区土层,增加了行间距,改善了植株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采用标准化种植方便了田间治理和机械作业。”上述团队成员杨凤娟教授介绍道。

据了解,2019年以来,该技术模式先后在山东济南、泰安、潍坊、临沂等地以及黄淮海地区的部分设施蔬菜产区示范推广,种植户认为,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高畦宽行种植的番茄生长旺盛,果实成熟早,病虫害少,便于田间治理作业,可以减少用工,提高效率。

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通过现场测产验收后也认为,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下种植的番茄果实成熟时刻提前了1天——3天,增产增效明显。

据悉,目前,设施番茄高畦宽行宜机化种植技术已先后被遴选为山东省和农业农村部的农业主推技术正在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