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雪花看新疆丨淮水援疆 汇聚温暖底色

时间:2023-12-24 16:09:39 推荐 717

科技日报记者史诗

“那个病人是第一次体检就发现了肺结节吗?从片子上看像是早期肺癌,需要做进一步检查。”12月23日一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的援疆大夫胡国栋就在该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内心忙个不停,为一二四团分院的一名患者远程会诊。

这是胡国栋工作的常态。2021年,肺结节诊疗中心在江苏省淮安市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已完成胸腔镜下微创手术170多台次,其中微小癌占比60%。“由于手术及时,这部分肺早期恶性肿瘤被完全治愈,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和医保资金压力。”胡国栋讲。

医疗人才援疆是智力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共有10批55名大夫援建第七师医院,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从医院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方面开展帮扶,受援医院科室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惬意度明显提高。

13年来,淮安市投入援疆资金1.28亿元支持第七师医院开展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建设,极大改善了医疗环境和条件。2012年,淮安市筹资4200万元帮助第七师医院建设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的综合楼;2016至2018年,淮安市先后投资1250万元为七师医院购置了彩超、呼吸机、大型血管造影机和负压救护车等设备;2022年,淮安市投资7100万元帮助第七师医院建设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的第七师胡杨河市区域急危重症综合救治中心;同年,淮安市还投资了920万元,为第七师医院医共体4家团场分院购置了4台CT,从医用设施硬件上根本改变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咨询题。

2010年至今,第七师医院共选派8批72名医护人员到淮安市进修学习,增强了该院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进展能力。目前,第七师医院胸外科差不多可以独立完成相关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微创手术。

一件件实事,温暖边陲百姓。另一面,教育领域“组团式”援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胡杨河市第一中学七年级三班的教室里,淮安市援疆语文教师汪伟国正带领学生朗读诸葛亮的《诫子书》。

朗朗读书声,汇聚成师生们心中最温暖的底色。2023年2月,第二批援疆教师10人来到胡杨河市第一中学,涉及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8门学科。

刚来到胡杨河市第一中学,陈维亮便开始调研摸底学生的生物学习事情,他发现不少小孩基础弱,难以同意高中生物课程的难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因此,陈维亮投入大量精力给学生补习基础知识。他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知识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

在胡杨河市第一中学,像陈维亮一样的援疆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受益学生1500多名,参与听课900余节,开展说座60余次,营造了共享、共融的浓厚学习氛围。

青蓝相接求实效,师徒结对促提高。援疆教师还与青年教师结对为师徒,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形式,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方面赋予指导,提高青年教师专业队伍整体水平。

此时,从淮水之滨到天山北麓,援疆团队正一棒接一棒,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提供帮扶,让受援单位在向前进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让优质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

(科技日报记者史诗 摄)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