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时间:2024-01-02 12:47:21 推荐 369

1月1日,清华大学发布通知称,自2024年1月1日起,清华北大两校师生将实现畅行互通。那么接下来大伙儿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清华北大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清华北大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1日,清华校园交通治理服务官方公众平台“行在清华”发布《对于我校师生职员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两校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通知》称,结合校园治理实际事情,两校校门实行查验通行制。两校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经过后能够步行或骑行入校。畅行互通的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持学生证、工作证和校园卡人员)。学校将在本人接受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

此外,信息核验权限交互前,清华大学师生职员可凭新版学生证、工作证、校园卡通过人工核验进入对方校园。寒假前后,学校将依照系统开辟进度推进开通身份证刷卡核验功能。

北大清华“畅行互通”机制能够大力推广

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保卫处发布《对于我校师生职员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两校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两校校门实行查验通行制,两校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经过后能够步行或骑行入校。畅行互通的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学校将在本人接受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

北大、清华实行“畅行互通”,意味着两校师生可共享校园资源。这是大学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一步。这一做法能够大力推广,推动更多高校建立这类“畅行互通”机制,让师生能共享高校教育资源。

关于北大清华实行师生“畅行互通”,舆论有不同看法。有网友感到奇怪,以为这两所比邻而居的高校,早就实行互通了,两校师生可自由进入对方校园,没想到现在才实行“畅行互通”。也有网友觉得如此的“畅行互通”还不够,大学校园应该向社会全面开放,像北大清华如此的大学,应该至少允许社会居民持身份证即可进入校园。

鉴于北大清华对社会的开放,还实行预约制,即要事先预约,才能凭有关身份证件进入,包括北大的学生进清华校园,或者清华的学生进北大校园,都需要预约,于是,这两校实行“畅行互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正如《通知》所提到,两校交流合作密切,实现人员畅行互通,不仅是长期以来两校师生职员的共同愿望,也对推动两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清华两校实行“畅行互通”,是校园对外开放的进步之举。固然,这与一些网友对大学开放的期待还有距离。一些网友希望大学全面向社会开放,不需要预约,也不用出示任何身份证件,可自由进入大学校园。但客观而言,实现如此的开放,国内大多数高校非常是北大清华等全社会关注的名校,还存在现实困难。

从现实出发,我国大学的开放,应逐渐从实行校外人员预约进校,走向刷身份证即可进校,少数地处郊区、校舍资源丰富的大学,可允许社区居民自由进校。而且,为了促进大学资源向社会居民开放,还需要探究建立开放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接连出台文件,要求大学向社区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对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以此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但大学向社会开放的事情并不理想,除了开放会一定程度妨碍教育教学秩序外,大学还担心开放会增加治理、维护成本,很多高校奉行的依然“大学教育资源只为本校师生服务”这一做法,缺乏向社会开放校园的积极性。

怎么解决这一咨询题?能够探究的方法是,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第三方公共资源开放中介平台,由平台整合社区里的大中小学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向社区居民、校外人员开放,并且招募在校学生以及校园人员担任志愿者,为场馆开放提供治理场馆、维护秩序的志愿服务。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校外人员,能够在平台上预约、登记,或长期报备。

这有助于提高大学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让更多大学之间能“畅行互通”,而且校外人员进入大学校园,能得到更专业的服务,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公共教育资源。

来源:腾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