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

时间:2024-01-13 10:58:12 推荐 586

2024年伊始,自然灾害不期而至。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地震引发火灾和海啸,当地死亡人数不断攀升,道路、建筑受损严重。对于久经自然灾害磨难的日本来说,抗灾“能力储备”再一次遭受巨大的考验。

位于太平洋火山带的岛国日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经常面临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回顾历史,1923年关东大地震达7.9级,造成14万人死亡,是日本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之一。1995年阪神大地震达6.9级,造成6400人死亡。2011年“3·11”大地震,震级9.1级,是日本有记载以来最强地震,造成1.5万人死亡。地震还引发海啸,并酿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灾难只是开始。自然灾害不仅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还会给基础设施带来巨大损失,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正因为如此,日本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关东大地震后的1925年,日本成立地震研究所,这是世界最早研究地震的机构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政府开始着手加强建筑的规范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法规,尤其是关注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安全性。1961年,日本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明确了政府在灾害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方面的职责。自阪神大地震起,日本进一步加强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力度,在神户等受灾地区推动大规模老旧建筑抗震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抗震设计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能够承受特定强度的地震。按照规定,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必须符合特定的质量和耐久性标准;建立紧急救援队伍;强化地震应急响应系统等。此外,“3·11”大地震引发了日本对于核电站等关键设施安全标准的关注。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日本着力构建地震监测网络。目前,日本气象厅运营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能够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十秒向公众发送预警信息。

日本还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地震数据。不过,仅就目前的技术而言,AI预测还不太靠谱。在本次石川县地震中,日本气象厅曾发布消息称,1日晚间石川县将再次发生地震,一度引发恐慌,但之后表示是误报。可以想见,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将成为日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攻关的难题。

此外,对于灾害的次生影响和后续处置工作也值得关注。目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远未平息。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023年12月18日报道,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第四轮核污染水排海将于2024年2月下旬开始,排海总量预计为7800吨。而此次石川县地震后,志贺核电站外部供电系统出现故障,其“乏燃料池水(乏燃料即燃耗深度已达到设计卸料标准的燃料,安全贮存方式包括干式贮存和湿式贮存。其中,湿式贮存是指在水或其他液体中贮存)”由于剧烈晃动溢出。此外,新潟县一核电站也出现了乏燃料池水溢出现象。对此,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表示,监测结果显示核电站周边辐射强度处于正常水平,放射性物质未对外部产生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专业机构一再确认其安全性,无论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还是国际社会依然高度担忧。

从日本抗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看,抗灾减灾无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策制定、科技研发、社会动员、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缺一不可。除此以外,从一次次防灾减灾工作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应对机制也必不可少。仅就日本而言,面对灾害时,处理好自己的“家事”还远远不够。作为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国际社会的神经。如何在抗灾减灾的过程中更多考虑自己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是严肃的课题。(作者:陈益彤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