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周围暖镜头丨他们为春运列车升级“导航”

时间:2024-01-26 15:17:54 推荐 583

科技日报记者魏依晨通讯员李翔杨子熠

1月25日0时20分,一列CRH380A型动车组穿过夜色,缓缓驶入南昌东动车组运用所。“嗞——”随着一声制动声落下,检修台上蓄势待发的车载信号工们,不约而同地拎上检修设备向驾驶室赶去。

速度、坐标、坡度……弧形控制台的显示屏上,一项项运行数据以图像或曲线形式切换呈现,南昌电务段南昌西车载设备车间工长熊宇豪和工友按下一排按键,互相配合着调试车载设备,他们要为这趟高铁升级“导航”。

短短1分钟,飞驰5833米,高速运行的复兴号“分秒不差”的背后,离不开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的导航指引。

ATP就像列车的“大脑”,经过高铁车身的速度传感器、接收天线等,实时接收前方路况信息,并为司机提供语音提示。“它就像高铁的导航系统。”熊宇豪介绍。在台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及线路施工事情下,导航系统还能自动操纵高铁按规定速度安全运行。

当铁路实行“一日一图”,或桥隧、弯道等设施参数发生变化,导航数据就要同步优化更新,让高铁习惯新的线路环境。

熊宇豪来到驾驶室后方,熟练地打开导航机柜门,拆下导航“芯片”——集成板卡,手托着笔记本电脑将端口链接,导入“烧制”好的软件程序开始更新数据。

当屏幕上的进度条跳到100%,熊宇豪快速敲击键盘输入指令,调出相应导航模块,试验功能是否正常。“版本码、软件标识、限定范围……”一行行数据代码不断弹出,一排排指示灯闪烁起伏,“每一项内容都要反复核对,感受大脑在超频运转,双眼都不敢眨。”熊宇豪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幕,生怕漏掉一处细节。

这次升级的数据多达900万个字符,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藏书字符数量总和。“假如数据浮现偏差导致高铁延误,即使1分钟,都可能对铁路整体运输造成较大妨碍。”为此,熊宇豪练就了5分钟不眨眼的绝活,“刚开始不适应,常常对着镜子练到双眼酸胀流泪。”

除了数据更新,熊宇豪还要时间警惕导航系统故障,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高铁无法正点出发。有一次,导航显示屏上忽然跳出电路通道报错提示框,看着一串陌生的代码,当时入路不久,业务还不熟练的熊宇豪慌了神。他们一边翻图纸查讲明,一边联系设备厂家,等故障处理完,离高铁出库时刻差不多很近了。熊宇豪回过神时,发现手心全是汗。

从那时起,熊宇豪开始自学电路编程,一遍遍誊写专业名词的对应代码,直到形成肌肉经历。“高铁导航升级频繁,我们的技术也要跟上。”后来,他参与研制的“BTM天线智能工装”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工友们升级导航作业的好帮手。

今年春运,客流持续回暖,铁路部门夜间高铁、热门线加开列车,使导航维护工作量翻了一倍。从前一天18时,直到次日早上8时,熊宇豪和工友们要为60多组高铁进行导航数据更新。

高铁驶向远方,也奔向团圆。“旅客安全回家,我们内心就踏实。”看着缓缓出库的动车组,熊宇豪自豪地讲。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