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记丨徐星委员:将科学普及进行到底

时间:2024-02-21 14:01:56 推荐 399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上个月,我刚在浙江杭州调研走访了几所小学,特意开了小型座谈会,与校长、老师交流,了解科学教育开展事情。”2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在同意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讲,新年伊始,他就开始为今年的两会提案忙碌。

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研读文献、撰写提案文稿……徐星最近一直在考虑怎么发出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的“好声音”。

“今年,我的提案将接着关注科学普及咨询题。”徐星告诉记者,具体来讲,算是怎么更好为中小学生编写科学教材,以及进一步完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

作为我国发现恐龙新属种最多的古生物学家,徐星在学术生涯初期,就开始涉足科普领域。他经过撰写科普文章、拍摄科普纪录片和作科普报告等形式,传播古生物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经过30多年的科普实践,我亲身感觉到我国科普领域的巨大变化:科普产品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受众迅速增长,公众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徐星讲。

今年是徐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七年。这些年,他提交了多件与科学普及相关的提案。比如,加大小学教育中科学与自然类课程的比重,在大学中设置科普专业,鼓舞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以及增加媒体的科普内容等等。

2023年,徐星提交了一份对于加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的提案。他建议,进一步增加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数量,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多元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推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运用。

让徐星感到高兴的是,他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复!“我提交的每个提案都有特意的答复,有的部门还经过电话沟通,推动提案落实;提案的有些内容,差不多在国家政策中有所体现。”当被咨询及提案办理事情时,徐星给相关方面“点赞”。

为进一步完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更好地发挥科学普及作用,过去一年,徐星专门到一些民营自然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经过与自然博物馆运行人员、参观人员、说解员进行深入交流,以及参加博物馆类的学术会议,他发现,各类大小不一的民营自然博物馆地理位置灵便,展陈形式贴近公众,科普活动有吸引力。

“然而,民营自然博物馆存在专业人才少、展陈内容科学性有所欠缺等咨询题。”徐星认为,关于民营自然博物馆要加强政策支持、科学指引,提供专业人才资源方面的支持,并且要鼓舞建设有特色、陈列形式灵便的民营自然博物馆,以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无调研,不建言。对徐星而言,调研差不多融入了平时的日子和工作之中。“我的不少提案建议,基本上从日常与朋友、同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来的。”徐星讲。

今年1月3日,徐星有了另一个身份——浙江省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这是一个很重视科学教育的小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进展,也是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受聘当天,徐星与小孩们分享了自己的恐龙及古生物研究之路。

近年来,我国不少中小学差不多开始尝试以不同形式加强科学教育。在徐星看来,加强科学教育,编写合适的科学教材至关重要。

“在全国各地开展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时,我深切地感觉到,我国对科普的需求特别大,但缺少优质的科学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小孩们的探究与创新思维。假如不在教育方面作相应改革,将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徐星讲,“科学教材不能惟独各种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小孩的考虑能力,做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教给他们提出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办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徐星将来将接着关注科学普及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他希望,经过更好的科学普及,在更多小孩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厚植创新基因,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