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业务试运行的这两颗卫星 究竟是什么“星”?

时间:2022-06-02 11:15:10 推荐 4097

一年前,风云三号E星和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通过了近一年的在轨测试,今天(6月1日)它们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新上岗的这两颗星,有哪些“特技”?一起来看看!

2021年7月5日,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拂晓星”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并且具备在晨昏轨道、上午轨道、下午轨道进行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国家。

风云三号E星会提供在拂晓时间的地球大气观测数据,结合上午和下午轨道卫星的观测,增加了对太阳辐射和地球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监测频次,可以更加精准揭示地球大气变化特征。

2021年9月2日,风云三号E星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阳图像正式向外界发布!这批图像展现了太阳大气别同层次、别同位置的物理状态,人们能够据此更好监测和预报太阳的活动水平。此项功能也是风云三号E星的特色之一。

风云三号E星太阳极紫外图像做成的动画展示了日冕2021年8月24日至31日的变化,随着太阳缓缓地自转,太阳上的活动区、冕洞等特征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宛若一幅壮美的画卷。耀斑类似于地球上的闪电

2021年9月29日,风云三号E星第二次对公众发布观测图像。并且这也是第一次发布全球洋面风场信息。

风云三号E星洋面风场月平均产品(2021年9月)。能够清楚地看到预报员天气分析时常用的赤道辐合带、副热带高压、信风、季风、越赤道气流、绕极西风等典型的气候特征。

风云三号E星全球大气温度场垂直层分布(2021年9月27日拂晓时间)。展示了2021年9月27日拂晓时间950百帕、850百帕、700百帕和500百帕四个高度全球的温度分布事情。

风云三号E星全球大气湿度场垂直层分布(2021年9月27日拂晓时间)。能够看出,越在低层,水汽含量越充沛。我们还能够看到受到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妨碍,为我国源源别断地带来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大量的水汽

风云三号E星全球大气湿度场时刻演变(2021年9月11日-26日,拂晓时间,850百帕)。我国东部和南部洋面上有两个高湿度区,分不对应2021年第13、14号台风“康森”和“灿都”。

风云三号E星台风结构三维探测(2021年9月10日拂晓时间,“灿都”台风洋面风场和暖心结构)。“灿都”垂直方向上温度呈明显的“冷-暖-冷”的结构,台风深厚的暖心结构特征清楚。

2021年11月4日,风云三号E星“拂晓星”第三次对公众发布观测图像。这一次发布的图像和动画来自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微光型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这也是风云气象卫星第一次监测拂晓和黄昏时段地球上的云系分布和都市灯光。

“拂晓星”在2021年10月17日20:18(世界时)黄昏时间拍摄到的一轨卫星图像,卫星正飞越南美洲大陆。

2021年8月1日北极可见光图像。夏季极昼弱光下的北极,在北极圈附近“拂晓星”能够观测到微光状态的极地图像。

2021年10月全球地表温度产品。风云三号D、E两颗卫星获得的全球昼夜与晨昏四个时间的地表温度,能够形成观测时刻链。暖色表示温度高、冷色表示温度低。

了解了风云三号E星再来看看风云四号B星的“技能”吧!

2021年6月3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升空,也是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首发业务星。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卫星观测系统正式进入业务化进展时期,对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连续、可靠、稳定业务运行意义重大。

2021年7月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

气象卫星发射升空,通常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测试。但“七一”庆祝大会举办时刻恰逢北方地区汛期,天气复杂多变。中国气象局反复考量卫星运行安全状况后,决定提早开机。

2021年6月28日8时,1分钟、250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图像产品和500米分辨率真彩色合成图的图像和动画产品,“惊艳”早间天气会商;7月1日,风云四号B星对北京上空云团进行了分钟级动画跟踪,流畅的画面精准显示精细化演变特征!风云四号B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今天,这两颗“新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转入业务试运行,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观测数据和应用服务,作为全球观测业务序列中的成员,它们将有效支撑“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并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