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圆满收官,刘璋牧发文解读角色结局
年代大剧《南来北往》已于2月26日在央视八套落下帷幕。在20天的热播过程中,观众尾随着刘璋牧的镜头,在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地域文化之间记忆了一场时空之旅,感觉着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岁月变迁的时代脉搏。剧集尽管差不多落幕,但故事宛然绕梁余韵,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其中对于主角马魁的牺牲和姚玉玲的结局,更是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27日,导演刘璋牧在个人微博发文,对两个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再度引发话题热议。
观众意难平刘璋牧发文解读角色结局
从2月2日开播之日起,《南来北往》相继创下了开播2.5601%峰值收视率、爱奇艺站内热度9959等诸多收视佳绩。临近收官,《南来北往》的峰值收视率更是突破了4%,成为了2024开年当之无愧的热剧之一。尽管剧差不多播完了,但观众和网友们对《南来北往》的讨论仍在接着,其中既有对《南来北往》剧集质量的赞誉,也有对各个演员出色表现的确信。只是最大的话题,仍然依然对故事最终结局的各种解读和叹惋。
其中最让观众意难平的,无外乎马魁的牺牲和姚玉玲的结局。面对种种讨论,导演刘璋牧在《南来北往》收官的翌日,也在微博上对这两个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作为导演,刘璋牧在《南来北往》的创作过程中对各个角色的理解就十分深入。在他看来,马魁的牺牲既是编剧高满堂刻意为之的角色命运,也是一部电视剧作品中精神主旨的最好体现。
《南来北往》之所以在完播后仍然有这么高的讨论度,角色的结局不过表象缘故,更深层次的缘故是,观众在剧中所感觉到的各种情绪积累,没有得到一个所谓的合理的出口。在观众看来,马魁如此的好人就应该有好报;而姚玉玲精巧至死才是最正确的归宿。
但如此的结局很难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编剧高满堂在创作《南来北往》的过程中,曾经对一线干警做了大量的实际采访。马魁的牺牲既是符合一线干警真实状态的现实写照,也体现了所有警务工作人员奉献自我、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经过马魁这一角色,将这份敬意与感动传递给观众,让大伙儿更深刻地理解并尊重这份神圣的职业,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剧中,马魁未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这既是剧情进展的需要,也是对现实中警察真实境遇的反映。如此的设计旨在让观众更深刻地体味到警察职业的艰辛与不易。
姚玉玲的结局也同样这样。假如讲马魁是对崇高精神的致敬,姚玉玲算是对平庸日子的鼓励。对于她的结局,剧中最具情感张力的莫过于她与牛大力的偶遇重逢,记忆过了现实日子的重重打击,姚玉玲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挑起日子的重担。这份顽强与勇气,正是对所有记忆过磨难但仍保持尊严与倔强的人们的赞美。正如刘璋牧在文中所讲,姚玉玲的泪水是对命运的抗争与宣泄,她拾起烟花后的微笑则是对日子的坚持与热爱。
用角色为作品添彩,用作品为社会赋能
导演亲自下场为结局做解读,在以往很少浮现。而刘璋牧之所以这么做,最大的缘故也许是这两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来北往》的气质:它是一部歌颂平庸的作品,里面的角色基本上带着缺点一般人,他们也会迷茫、会犯错;但它并且又是一部展现传奇的作品,不管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又或者是基层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都需要经过角色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来映射。
所以马魁的牺牲,不仅仅是简单升华了那个人物和现实中的军人、警察;姚玉玲的结局,也不单单是为了鼓励正在记忆磨难的一般人。更重要的是,编剧高满堂经过这两个角色的结局,为《南来北往》整个故事注入了社会正能量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刘璋牧抓住了这一点,也凭借着细腻的角色理解,在拍摄过程中用镜头实现了编剧高满堂关于人物的刻画。只是在解读文章的最后,刘璋牧依然透露出了对《南来北往》的几分遗憾。但关于如此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讲,刘璋牧的遗憾更像是关于完美的严苛追求,带着七分自我鞭策,也带着三分人力所难及的境地追求。从入行开始,刘璋牧一直基本上一个力求圆满的人,这种精神贯彻到作品中,很容易就会被观众所感觉到。
《南来北往》无疑是成功的,它第一次把乘警的故事搬上了荧屏。剧中既有小人物的日子日常,也能让人一窥中国铁路乃至全社会40年的变化进展,独特的题材视角、丰富的情感表达、生动的角色塑造、紧凑的剧情节奏、浓郁的邻里大院情、薪火相传的师徒情以及深刻的社会价值体现,这些亮点共同构成了《南来北往》的吸引力和妨碍力。
《南来北往》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创作人员的付出。这份付出能够是精致的故事创作,也能够是专业的演技和拍摄。对影视创作来讲,各种技巧性内容的夸赞纷繁且精辟,但少有人提及他们创作如此一部振时代脉搏作品背后,所展现出的家国社会责任感和影视创作使命感。如此的精神和品质,恰恰是此时影视行业最为珍贵的基石。
来源:中国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