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扫描、沉浸影像 国际博物馆日打卡清单请查收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热爱,很多地点从硬件到软件,升级改造博物馆。其中,浙江省博物馆于去年8月,对外开放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新馆开馆后人气持续火爆,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万人次到馆参观。那么,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里有哪些新看点?新馆和老馆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对参观者来讲又有哪些新的体验呢?
浙江省博之江馆一眼万年寻新意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所在的位置是在杭州钱塘江边的之江文化中心,新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是原来两个老馆加起来面积的2.2倍。在这个地方地下地上共有5层展厅,目前陈列展就有14个,往常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分散在两个老馆区,现在在新家里,我们一次就能够看完。
·用数字技术说好文物故事
在3楼的民俗文化馆,有一顶花轿特别光彩夺目,它算是十大镇馆之宝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宝贝,清末民初的宁波“万工轿”。什么原因叫“万工轿”?因为它的制作时刻要上万个工时,而当时一天算一个工时,于是这顶花轿是10位工人用10多年的时刻制作而成的。
2023年,花轿搬新家时,近300个部件拆开来,搬到这个地方后重新组装,并对这些部件进行了3D扫描和记录,形成三维动画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工艺水平。像如此的数字手段尽管现在比较常见,然而在馆里的应用场景特别丰富,依照不同的藏品量身定制,带给我们差异化的参观体验。
·科技助力打造全新观展体验
在4楼,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馆,除了详细的图文介绍,这个地方还打造了沉浸式数字影像空间,高5米,长40米的长卷投影,使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经过数字的手段再现合璧,影片呈现出的细节,让我们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感觉。
近距离感觉化石修理直观了解古生物奥秘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总台多路记者还探访了各地的特色博物馆。在河北,记者来到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以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总台记者李论衡:在我身后的是今年初开始运营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在这个地方五个展厅以“进化”为主题配合馆内近6000件化石藏品,串联起了“从鱼到人”“从海洋走向陆地”的生命演化历程。
在化石修理单元,化石修理师正在修理一件来自北美地区的小型鱼类化石。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化石修理师经过气动笔和剔针等工具来清理包裹在化石外部的围岩。修理完成后,具有学术和展陈价值的化石也将分别进入实验室与博物馆。
除了近距离感觉化石修理过程,观众们还能够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见到很多珍贵的展品。
“妇好”鸮尊刚柔并济
逛完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我们再到河南博物院,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镇院之宝“妇好”鸮(xiāo)尊。
“妇好”鸮尊,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鸮尊,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尊则是商周阶段的青铜酒器,这件“妇好”鸮尊既高大威猛,又圆润可爱,而在商代,它的形象被给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被视为“战神”的象征。作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妇好”鸮尊通体满花的装饰有蝉纹、夔纹、云雷纹等八种之多,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显示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青铜创造技艺。而此时,在河南博物院,多达十几种的“妇好”鸮尊文创产品,让国宝走进了大伙儿的日子中。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