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原大地吹起“绿色”风

时间:2024-06-04 14:35:32 推荐 501

科技日报记者颉满斌实习生陈逸凡

在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石化公司被命名为“无废企业”;在甘肃省定西市,福州·定西生态林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之一;在甘肃省会宁县,祖厉河流域被国家选为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与可持续进展先进试点……

6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尾随“共赴绿色之约——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从甘肃省兰州市出发,一路走一路看,了解甘肃省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兰州石化公司中心操纵室。陈逸凡摄

科技创新赋能,助力绿色进展

采访团走进了兰州石化公司,记者看到,厂区内树木高低错落,现场却闻不到油气味,宛然置身于公园之中。

作为重工业公司,厂区是怎么做到无异味的呢?

兰州石化公司在2022年新建的“三苯”油气回收装置,采用了冷凝吸附、均化、催化氧化反应工艺,将油气回收处理设施收集的油气及“三苯”罐区挥发的油气进行深度回收处理。由此,装置区域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达到99%,排放指标远低于甘肃省环保装置排放指标要求。

记者在厂区化工污水处理装置外排口处,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锦鲤在鱼缸里悠闲地游来游去。据兰州石化化工污水处理装置工艺工程师程增强介绍,鱼缸内的水是经兰州石化处理后的工业废水。

“污水通过11道处理工序,最终汇集到外排口,这些水的COD值达到30毫克/升左右,远远低于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程增强讲。

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今年1至4月份,兰州石化公司已实现节能0.5828万吨标煤,节水量11.2576万立方米,全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进展。

共建绿水青山,打造生态管理样板

从一片荒芜的“黄”山到枝繁叶茂的“青”山,福州·定西生态林从2017年开始“披绿”,今年已是第八年了。

2017年,福建省福州市与甘肃省定西市确立对口帮扶关系,福州市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跨越千里,开展生态扶贫项目。两地工作人员密切协作,齐心协力,最终确立了“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的植树造林理念。截至2020年,累计完成生态林10894亩,共栽植各类苗木163.33万株。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陈正斌介绍:“福州·定西生态林实现了多树种混交、乔灌木结合,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沃土工程、林下套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显成效。并且,我们还完善了护林员制度,给每名护林员每年补贴8000元,让他们实现了就近就业。”

该项目经过生态管理与群众致富相结合、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先进技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为定西生态建设探究出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扶贫模式。

记者来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祖厉河畔,这个地方河水清澈,水流潺潺,河岸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管理一条河,带动一座城。十几年前的祖厉河,是方圆有名的‘臭水沟’‘烂河滩’‘苦水河’。现在的祖厉河,水清、岸洁、景美,真正成为造福会宁人民的幸福河。”祖厉河附近居民宋飞权感慨地讲。

会宁县河道治理站站长闫志鸿介绍,截至2023年底,祖厉河城区段已完成综合管理28.7公里。目前正在实施的祖厉河乡村段综合管理有29.97公里,将水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有机融入。

近年来,会宁县着力把祖厉河沿线打造成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示范带,实现生态、产业、文化深度融合。经过综合管理,昔日的“苦水河”逐步蜕变成为引领县域生态建设、经济进展、民生改善的“幸福河”。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