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以软科学给交通业进展提供“硬支撑”
绘图:央美互动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2018年12月12日,周健研究构建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首次对外公布,填补了行业内长期缺乏综合性指数的空白。CTSI是综合反映交通运输行业总体运行事情的指数,由综合指数以及客运、货运两个分项指数构成,也是研判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重要指标之一。此时,这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每个月都会带领团队成员准时发布当月的CTSI。
自200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获得硕士学位至今,今年39岁的周健一直在交科院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相关研究工作,并在工作中持续学习,于2017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学位。除CTSI外,他还研究构建了交通强国指数、保通保畅指数、综合运输复工复产指数等系列指数,持续以软科学基础研究为交通行业进展提供“硬支撑”。
大部分成果诞生在凌晨4到7点
上大学时,周健给自己规划是本科学数学、研究生学经济。与交通结缘后,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份分析研究工作。
“这份工作能够让我比较完美地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一方面,我开展的诸如预测模型、指数等研究成果,可以被直截了当应用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在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具体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咨询题,以咨询题为牵引,倒逼理论研究创新,使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周健讲。
正是有了这样清楚的定位和认识,13年来,周健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了热情和激情。“可以有幸和交通结缘,就该考虑自己能为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进展做些什么。”他讲。
由于白天事务性工作较多,难有整段的时刻开展研究工作,周健便养成了早起考虑研究的适应。“凌晨比较肃静、思维活跃、效率较高,我经常在4点到7点那个时刻段,研究一些行业重大的热点、焦点咨询题,以及开展一些深度的考虑和研究。”周健讲,自己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诞生于那个时刻段。
紧跟决策需要开展研究
“主要跟决策需要开展研究。”周健表示,自己除了做大量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还会在行业有紧急需要时,第一时刻提交研究报告,为各级交通运输治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周健从大年初一就开始了研究工作。他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收集各类数据与资料,开展与疫情妨碍有关的研究,短时刻内快速提交了多份高水平的分析报告。
2020年2月3日,由周健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的妨碍及有关政策建议》报告,得到了交通运输部领导的批示确信;2月7日,他又完成《从两次疫情比较角度谈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妨碍及政策建议》报告,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进展改革委采纳,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当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操纵,工作重心转到复工复产后,周健又研究构建了综合运输复工复产指数;今年4月下旬,他又围绕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构建了保通保畅指数。
目标是成为行业专家
2022年是CTSI指数常态化发布的第4年,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数,对周健而言,意义非同普通。
“从2013年研究完成,到2014年初进入内部试运行,其间通过不断的评估和完善,直到2018年12月12日,CTSI指数才正式对外发布。”周健回忆道。
“成为行业专家或许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定位,我会始终坚守这一定位,成为有思想、有观点的人。”周健希望,团队里的年轻人也能够凭借勤奋和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最终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工作以来,周健获得了多项成果和荣誉。他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次,曾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团队负责人)、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