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提振信心 民间投资逐步回暖
本报记者欧阳剑环
一季度,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其中,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分别增长9.7%、9.3%,跑赢各领域平均水平,显示出系列政策利好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信心。
专家认为,随着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等政策持续落地显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正在汇聚,有助于巩固民间投资回升向好态势。
积极规划投资项目
劲旅环境4月25日公告称,拟于常州市钟楼区选址建设新能源特种车辆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上海新阳4月17日公告称,拟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及总部、研发中心项目,项目预计投资总额18.5亿元……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民营企业正积极规划新投资项目。
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民间投资正呈现回暖态势:2025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的同时,增速也比1-2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民间投资增速加快体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的成效。
“两新”政策有力带动了民间投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积极向民营企业项目倾斜,其中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项目的资金占比超过80%。
民间投资“向新突围”的特点突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近年来,民间投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和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也是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领域。“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市场规模庞大、增长前景广阔、创新驱动力较强等特征。”王青说。
打破准入壁垒
民间投资回暖还得益于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一季度,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9.3%,增速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高3.5个百分点。
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新核准5个核电项目,引入一批优质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持股比均达到10%以上。”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徐欣介绍。
这是民营企业“入核”取得的最新进展。此前,202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总投资约2455亿元,均配置10%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此外,民营企业“入铁”也展现出较好的示范效应,民营企业控股的杭台高铁、杭温高铁已开通运营。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今年2月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进一步释放打破市场准入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积极信号。
眼下,央地正加力推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核电,投资水电、油气储备设施、油气管网、“沙戈荒”大基地等能源重大项目。“《若干举措》出台后,将进一步助力打造能源领域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动民营经济成为能源低碳转型、能源安全保障、地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徐欣说。
从地方来看,《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市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燃料、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建设。
汇聚政策合力
民间投资回暖,折射出民营企业活力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连续两个月扩张,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大幅上升,为2020年以来最高,中小企业发展预期、投资意愿均有所改善。
目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正在汇聚,民间投资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4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接连召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相关会议。“加强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主动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坚定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市场服务体系,加力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些表态都释放了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同时,真招实招密集推出,直击市场准入、涉企收费、执法监督等问题。《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日前正式发布,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持续畅通民营企业准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部门、各省份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清单全覆盖,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
在王青看来,着力扩大内需对冲外部经贸环境波动,同时切实优化民企营商环境,加大民企融资支持力度,以及继续发挥大规模设备更新及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投资撬动效应,是接下来更好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关键所在。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