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链”起来

时间:2025-05-12 13:57:33 推荐 402

  “共绘一张图”,京津冀共同制定“六链五群”产业图谱及实施方案;“共建一批园”,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提质升级,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港启动建设;“共造一辆车”,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开局之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加快“集链成群”,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质量做好“疏解承接”

  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技术服务来自天津,这是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承接产业疏解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发展生态。

  落户产业园的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一期项目投资2.2亿元,年产2000吨原料药。“原料药生产工厂布局到河北后,让企业有了充足的产能发展空间,监管模式的创新,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协同发展红利。”公司董事长秦红燕说。

  2024年5月,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更名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个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建设的产业园,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已聚集起北京协和药厂、华润双鹤等知名医药企业60多家,初步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产业链条。

  此外,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还建设了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研究院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纳入南开大学教学和科研总体布局,目前已有18个课题组入驻,累计完成专利申报30余项,与园区内5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内近期启用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园供应链服务中心,信息共享区的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着“服务平台小程序”,屏幕上各类供应链信息实时更新。据介绍,未来北京天津相关企业的研发进度、原料需求等信息,也有望通过平台与石家庄本地企业数据实现交互。

  “目前,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已构建起集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园内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43家,累计承接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生物医药类项目65个。”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党组书记秦吉辉介绍。

  当前,京津冀三地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全产业模块和“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流程。

  北京地铁22号线将用上在河北制造的列车。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厂区试车线路上,已经完成功能调试的列车排成长龙。

  “这些列车是我们为北京地铁22号线生产的,今年将完成交付。”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依托“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模式,解决了北京难以为生产地铁提供大规模制造空间的难题,同时也为保定当地就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设立8年来,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扎根创业,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

  河北省积极吸引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向河北布局,2024年,河北全省共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

  高标准推动“协同创新”

  在北京总部研发核心技术,在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在河北组装整机和测试验证,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实现了“一台机床,三地智造”。

  “2014年我们将生产装配基地从北京搬迁到河北廊坊,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系列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说,10多年间,装配基地通过3次增资扩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年产精雕机1万余台,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8.7%。

  廊坊精雕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不断深化。如今,“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多个领域结出硕果。

  京津冀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高地之一。“去年,我们为京津冀地区13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负责人王孟昭说,今年他们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协同攻关了多项技术难题。

  自2016年落户张家口至今,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当地氢能产业的“领头雁”。这家来自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其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广泛适用于城际客车、公交、重卡、环卫车等车型。

  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市围绕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车整车生产等,加快氢能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布局和发展。当地先后培育和引进氢能产业链企业35家,项目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和创新平台等。

  如今,氢能产业正在成为京津冀携手共进的重要领域。三地依托各自优势,紧密协作,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不断发力,加快打造“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

  场景创新是新技术创造性应用的验证平台和市场载体。在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方面,三地优势互补,北京、天津拥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优势,河北场景资源丰富、产业技术完备、承载腹地广阔。

  河北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按照“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路径,2024年以来,河北省联合京津、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围绕各市主导产业累计发布179项创新应用场景,528项先进技术成果得到验证应用,吸引了北京主线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落户。

  京津冀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2024年,河北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755.3亿元、同比增长26.5%,吸纳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36.9亿元、同比增长58.2%。

  高效率落地“六链五群”

  53秒,生产一个汽车门板;70秒,组装下线一件汽车保险杠;1小时,产品就可以送到北京房山的长安汽车组装基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成都航天模塑有限公司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在涿州建立了生产基地。

  “在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上下游汽车制造企业有十几家,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让企业的发展更有底气。”成都航天模塑有限责任公司涿州分公司总经理郭强说,今年,公司投产了配套长安汽车和小米汽车的新项目。

  玻璃升降器、空气滤清器来自北京,车灯、座椅、变速箱来自天津,蓄电池、行李架来自河北……京津冀“共造一辆车”,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展开“协同之旅”。2024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产量28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进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三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起,三地联合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

  围绕“六链五群”,三地搭建重大平台,成功举办了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用好市场化力量,推动成立京津冀汽车供应链、智能制造装备、氢能等产业联盟,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雄安新区正式揭牌,产业协同的生态活力持续迸发。

  三地聚焦“堵点”招商,逐链出台招商方案,联合举办“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对接、织网工程等各类招商活动,氢能领域法液空制氢、生物医药领域威斯克生物、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等一批打通“堵点”的项目落地。

  加快6条共建产业链联合攻关。河北省科技厅安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3190万元,联合京津高校院所携手开展“卡点”技术攻关17项。同时,三地还共同投入3000万元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专项,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链开展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河北省牵头的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长城汽车具备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全域自研能力,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方面均有布局;中信重工开诚自主研发的“智能防爆机器人”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落地雄安新区。

  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国家级制造业集群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等5个区域集群获批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还培育出30多个省(市)级集群。

  “一盘棋”布局,“一张图”推进,“一股绳”发力。京津冀将持续抓住链群培育,完善产业配套,合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记者王文华 闫起磊 岳文婷)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