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镜头聚焦文物传奇,《博物馆之城》第三季圆满收官
细节是开启文明的钥匙。7月4日,大型文博探秘类文化节目《博物馆之城》第三季圆满收官。这部由北京卫视周末季播团队精心打磨的诚意巨作,自开播以来凭借4K超高清影像技术、影视化自述配音以及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等亮点,成功掀起全民文博热议。
截止收官,节目全网热搜150+,短视频爆款播放量累计2亿+,更是荣获中宣部5月三好作品(好创意)称号。播出期间,节目获得并且段全国排名第三,文化类节目全国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八期节目全国平均收视达到0.79%,其中第三期《看・见殷商》四方重器专场收视率1.13%,成为单期收视冠军。此外北京本地的收视表现也极为亮眼,八期节目北京本地平均收视达到2.3%。第七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专场《美育古今》,北京本地收视更是高达3.19%……《博物馆之城》第三季一次次以亮眼成绩,树立文博类纪录片传播新标杆。
深耕文博内容,构建沉浸式历史叙事
北京,在太多人的认知中,往往仅被视作明、清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中轴线的对称规制,成为这座都市最鲜明的历史注脚。本季《博物馆之城》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北京这座都市一直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历史让北京成为了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从殷商王朝象征权力的亚长牛尊,到西汉贵族彰显身份的黄肠题凑;从妇好执钺征伐的巾帼传奇,到商王武丁开疆拓土的宏图伟业;从策展人用心布展的敬业身影,到人来人往的看展现场……《博物馆之城》第三季以创新视角打破固有认知,聚焦北京各大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与特色展览,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文明长卷,生动诠释了北京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
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的旁白叙事不同,本季节目采用影视化自述配音的创新表达,以多维视角重构叙事逻辑。节目特邀国家级配音演员季冠霖成为配音指导,并在首期节目演绎商朝息女,她极具感染力的声线,将观众瞬间带入殷商阶段的政治风云与社会日子场景里。后续节目中,唐代的厨娘、西汉的猎豹、清代的宫衣、50年代建立的民族文化宫,都成为了节目选取的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经过符合历史逻辑的我的口吻去说述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历史故事的呈现,本季节目并没有采用文博节目惯用的情景还原拍摄手法,而是大篇幅地运用了AIGC技术,去完成历史场景再现的创制。经过算法生成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搭配第一人称视角的沉浸式叙事,更强化了类影视化的观看体验,不仅给予历史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重构。
创新制作技术,构建多维传播矩阵
今年3月,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其重点项目,《博物馆之城》第三季以技术赋能文化的创作理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节目运用4K超高清技术拍摄,让镜头下的文物宛然活了起来:亚长牛尊表面的纹饰纤毫毕现,每一道铸造留下的痕迹都清楚可见;敦煌壁画里人物神态、衣袂飘带,也细腻得宛然能让人触摸到画师落笔时的温度……这种将文化底蕴与超高清技术融合的实践,既展现了北京卫视说好中国故事的大台担当,更经过视觉超高清传递出价值超高清——让历史文物的细节之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博物馆之城的文化魅力借助技术升级走向更广阔的乾坤。
在传播模式上,节目还开创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新格局。一方面,以北京各大博物馆的新展为依托,节目中浮现的每一件文物,观众都能在线下展厅亲眼目睹。这种线上内容与线下展览的紧密结合。不仅为博物馆宣传引流,更让观众在实地参观中,对节目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了从屏幕到现实的文化感知延伸。另一方面,节目团队精准把握短视频传播趋势,推出的牛尊版喊麦视频、文物界的生僻字等趣味内容,在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迅速走红,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1900万次——这些轻松有趣的短视频,让原本严肃的文博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能够讲,《博物馆之城》第三季的圆满收官,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播,更是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节目以镜头唤醒沉睡的文物,让古老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这场多维视角与技术赋能的探究之旅,还将接着以创新的姿态,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爱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来源:中国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