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泰新光总经理郑耀:解码“光”力量 “微创新”塑造新格局

时间:2025-08-02 18:52:37 推荐 324

内窥镜可以说是医生的另一双“眼睛”,蕴含着无数光学技术核心密码。海泰新光,这家从微投影显示业务转型而来的科技企业,以厚积薄发的底层技术能力实现三个“首发”——首个LED光源、首款荧光内窥镜以及首款光学除雾系统,从而引领全球内窥镜行业实现三次重要创新变革。这家坚持“光学从磨玻璃开始,软件从写代码开始”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巨头林立的医疗器械市场为“中国智造”撕开了缺口。

医疗领域的创新往往不是颠覆性的,而是精进。走在需求前面一点点,走在市场前面一点点,一个个矢志不渝的“微创新”,正是海泰新光能够实现产业引领的关键密码。海泰新光总经理郑耀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内窥镜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窗口期,海泰新光将以“一纵两横”战略加速突破,立志成为医用光学领域的领导者。

从磨玻璃写代码开始

光学可以说是海泰新光的看家本领。郑耀告诉记者,海泰新光在进入医疗内窥镜行业之前,主要从事微投影显示业务,“我们围绕LCOS背投技术做了很多工作,但很不幸,该技术很快被TFT-LCD液晶显示技术替代了。幸运的是,正因为对‘光’的理解比较深刻,2008年,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些技术帮助海泰进入到了医疗内窥镜行业。”

“微投影显示和医疗内窥镜在底层技术上有相通之处,我们在光学技术垂直整合方面能力较强。”郑耀介绍,当时内窥镜系统普遍使用氙灯作为光源,但其存在光衰减、发热等方面的缺点,迫切需要另外一种光源替代氙灯。2008年,全球内窥镜龙头企业史赛克与一家英国公司合作,想用红绿蓝LED光源替代300W氙灯光源,但该项目历经两年研发没有成功。机缘巧合下,史赛克找到了海泰新光,委托其做一个Demo。海泰新光只用了两个月,就把投影显示里面的技术转移到了内窥镜光源里。“一测试,我们的方案在亮度上比英国公司提高了20%以上,可以说是海泰新光让内窥镜光源进入到LED时代。”

通过为史赛克提供全球首款满足内窥镜临床应用要求的LED光源模组,海泰新光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切入到内窥镜行业,双方也由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巨头”指引下,公司创新势头加速迸发。

“内窥镜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光源、镜头和图像处理。海泰新光虽然在光源、镜头领域已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但是图像处理技术仍是短板。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图像处理算法团队。与很多公司喜欢用成熟的算法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不同,我们选择从头开始。”郑耀表示。

郑耀称,如果不是从底层代码开始,就没办法保证自己的产品在持续迭代升级中保持稳定性,也做不出高品质、可靠的产品。“哪怕所需时间长一些,我们也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光学从磨玻璃开始,软件从写代码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做出市场上需要的高品质产品。”

在郑耀看来,海泰新光的创业历程比较顺利,虽然最早走过弯路,但能及时转换赛道,并在一进入医疗内窥镜行业时便能与全球顶级的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对方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明白了行业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产品。当然,对方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这促使海泰新光不断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攻克各种工艺的难点。”在此过程中,郑耀也意识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必须深度融合。

海泰新光内窥镜车间 本报记者 杨洁 摄

迭代升级解决行业痛点

在将内窥镜引入LED时代后,海泰新光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

“传统内窥镜主要是看皮肤表面,在引入红外光和ICG结合后,就可以看到皮肤组织下面的一些结构,比如说肿瘤,这样就可以让医生看到原来看不见的东西,提高手术的准确性。”郑耀表示,2012年到2016年,海泰新光历经四年,攻克了10毫米和5毫米孔径腹腔镜实现齐焦荧光功能的难题,做出全球第一支齐焦荧光内窥镜,在北美地区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此外,针对内窥镜在进入人体后会产生雾的痛点,海泰新光2023年在全球推出第一款光学除雾内窥镜系统。“此前的技术是在内窥镜前端加入电流产生热量消除雾气,但使用电流会产生其他问题。我们从光学角度思考,采用特定的光进入内窥镜,利用光的热效应使内窥镜达到热平衡,从而实现除雾功能。”郑耀称,海泰新光在这项技术上打磨了近10年,直到2023年2月,4K除雾内镜摄像系统才获得产品注册证。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是简单的跟随者,而是创新者、引领者。我们希望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持续为行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郑耀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公司考虑接下来将在图像领域加入更多AI算法,协助医生提高识别率,同时引入机器人技术,提供从视觉到操作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郑耀说,在技术迭代升级上,海泰新光会一直不停地往前走,“转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只有让研发走在产品前面,才会有竞争力。”

他坦言,医疗领域的创新很难是颠覆性的,一定要跟临床需求充分结合。“医疗追求的是普适、稳定,更多的是微创新,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医生原来习惯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产品和创新的技术。一定要走入医院,跟大量临床机构、专家合作,产学研用密切沟通,做出来的产品才是行业真正需要的。”

做宽产品线做深护城河

基于与全球行业龙头的多年深度合作,海泰新光锻造了极具竞争力的技术长板,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光源、镜体、摄像系统设计和制造能力的硬镜整机厂商。

但海泰新光不甘于只做海外市场ODM业务,而是希望能在国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自2018年布局自主品牌产品以来,海泰新光同步启动渠道建设和营销布局,例如聘请了曾将某国外品牌做到国内销售第一的市场销售团队,在山东省内建立7个营销中心,推动产品在研发阶段就能在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进行临床试用。2024年,公司进一步发力,建立了覆盖15个重点省份的营销队伍。此外,公司与国药集团合作,结合国药集团既有销售渠道快速建立销售体系。

“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永远隐身在别人后面,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在郑耀看来,只有拥有自主品牌,企业才能具有更强的发展韧性。

郑耀介绍,以前在内窥镜硬镜市场,史赛克、STORZ、奥林巴斯能够在国内占据70%-80%的份额。但近几年,随着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国际巨头的市场占比已经下降到50%左右。“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发展非常迅速,医疗专家对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非常旺盛,这其实倒逼企业要及时顺应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在需求响应速度和产品创新迭代能力方面,国内企业可以说走在了前面。”郑耀说。

2024年,海泰新光自主品牌产品开始量产。郑耀表示,“相信随着市场营销团队的扩大和销售渠道的全面铺开,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在未来两三年会出现较好的增长。”

根据沙利文数据,2021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约248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600亿元。其中,2025年和2030年,中国医用硬镜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02亿元和151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8.1%。

从医用内窥镜行业自身演进来看,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内窥镜所在的微创外科领域被认为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增长强劲的细分领域。目前,医用内窥镜的应用已覆盖消化内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诊断和手术设备。

郑耀表示,海泰新光制定了“一纵两横”的发展战略。“一纵”是围绕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深耕内窥镜领域,扩展更多科室。“两横”中的“一横”是围绕微创外科需求,加入更多技术形成整体方案,比如AI、机器人等。未来靠单一产品形成品牌和客户黏性很难,一定要给医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另外“一横”则是要跳出微创外科,“光学技术是基础,除用在微创外科外,还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其他领域。总的来讲,我们将以光学技术为核心,将以做深核心产品和做宽产品线的策略来推进未来产品和技术布局。”郑耀说。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