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算是种风景! 《山水间的家》见证乡村十年绿色蝶变
10月29日(周六)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在CCTV-1播出第四期。主持人撒贝宁、尼格买提将分别带领山水小分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寨村和四川省兰沟村,探寻生态价值带来的绿色蝶变。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地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铺展开来。《山水间的家》从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历史风俗、日子方式等多角度深入探访新时代乡村,以一个个田间沃野的小故事,记录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节目播出以来,乡村美食美景与百姓幸福日子引发众多网友感慨:独属于中国乡村的烟火气,美到我的心尖尖上了!
走进世界梯田原乡,王祖蓝助力村民修梯田
大寨村境内的龙脊梯田有长达2300多年耕种历史,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牌。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寨村采取政府主导、公司化经营,以补助和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以农田入股,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保持农田的原始风貌。
随着梯田旅游的开辟与进展,当地越来越多人开起了旅馆,村民余琼通一家的屋子于2017年翻新重建,改造成融合了瑶族风格和现代元素的民宿。此时,经过国家种粮补贴、卖粮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旅游公司的年底分红与种地奖励,他们一家实现了一亩梯田5份收入。眼下,大寨村已有超220户村民开设民宿,余琼通讲:来这个地方住宿的客人基本上来看梯田的。种田算是种风景,种田人成了景中人。
绵亘曲折、如诗如画的龙脊梯田,靠的是村民世世代代的守护。过去,大寨村以犁牛耕种为生,余琼通告诉大伙儿:往常这一块(山头)基本是没有树木的,被牛啃光了,导致我们这边的水资源相当缺乏。为了涵养水源,守护梯田风貌,村民陆续卖掉耕牛,栽种近40万棵树木。此时,大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82%,大自然回馈的山泉水不仅可以灌溉梯田,还能供全村人使用。
本期节目中,由主持人撒贝宁、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中国香港演员王祖蓝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将尾随余琼通和生态护林员潘保能走进大寨村的生态修复林,一睹阴阳割昏晓的生态大片,沉浸式感觉绿水青山算是金山银山。值得一提的是,嘉宾们还将参与梯田的修复,用泥土填补梯田被雨水冲刷的缺口,夯实松动的土壤。他们修复的梯田能否滴水不漏地经过蓄水检测?肩挑背扛,挖土锤打,与村民合力修复梯田,让王祖蓝感触良多,当我在梯田上面眺望,看的就不是体力活,是几千年的智慧。有咨询题了大伙儿一起来帮忙,有困难了大伙儿一起分担,这种感受特别好。
探访中国竹编第一村,宋佳体验指尖上的非遗
兰沟村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竹编第一村,当地共有竹类500多种。依托生态优势,兰沟村因地制宜进展竹产业,蹚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展的新路径。那个面积仅5.05平方公里的小小村落,坐拥中国首座竹林湿地公园、国际竹艺城等生态旅游项目。2020年,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当地成功举办。兰沟村正在以竹子联通世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当地,家家户户适应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日子用品,这项古老民间技艺被称为青神竹编。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世纪60年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竹编工艺大师陈云华在村里开设第一批竹编培训班,开辟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竹编产品,通过外贸出口,为村里赚来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而今,陈云华的亲孩子陈岚在守艺的并且不断创新,与各大高校开展合作,设计出既美观又耐用的产品,让青神竹编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尼格买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演员宋佳将在陈岚的带领下,从砍竹、刮青到分丝,全方位体验青神竹编诞生记,嘉宾们能否顺利把竹子打磨成薄如蝉翼的竹篾?面对将一指宽的篾片分成粗细一致竹丝的挑战,他们又将怎么应对?
每一年,兰沟村都会为从事竹艺的老人举办一场坝坝宴,以感谢老一辈为村子进展所做出的贡献。在今年村里的坝坝宴上,潘鲁生、宋佳化身厨师烹制佳肴,尼格买提则将挑战舞竹龙,为村里老人送出祝福。关于初次体验舞龙的尼格买提而言,近50斤的龙头在手中越舞越沉重,想要全程坚持下来并非易事。在他看来,舞龙不仅仅是吉祥和美好的寄托,更是兰沟村村民精神的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每一个村民基本上把自己当作一根根的竹子,不放弃,不妥协,才可以‘咬’出一个好成绩,‘咬’出一个美好的改日!
生态为底绘新卷,绿色添彩焕新颜。10月29日(周六)20:00档,让我们随CCTV-1《山水间的家》走进绿水青山,共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漂亮画卷。
来源:中国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