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雨季尚未结束 一文了解暴雨天怎么避险自救
从晚春到盛夏,受东亚季风妨碍,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导致我国暴雨频频发生,并体现出季节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匀、致灾形式多样等特点。暴雨是怎么形成的?我国哪里暴雨最频繁?怎么防范其引发的各种灾害?这份暴雨避险防备指南请收好。
多强的雨是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我国通常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三个等级,24小时降水量为50至99.9毫米称“暴雨”、100至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是“特大暴雨”。只是,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产生暴雨的要紧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我国哪里暴雨最频繁?
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夏季风爆发和盛行期间是我国的雨季或汛期,如今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进展活跃,导致暴雨频频发生。于是,夏季是我国暴雨最频繁的季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华北东部等地暴雨最多发,其中,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等部分地区每年夏季平均暴雨日数可达3天以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不过气候平均数据,在一些年份,暴雨日数会远超平均水平,像是2020年,中央气象台曾破纪录的连发40天暴雨预警,暴雨防范不能掉以轻心。
暴雨常导致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我国每年因暴雨而伤亡的人数以千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于是,遇到暴雨过程,需要科学防范,把损失降到最小。
暴雨出行内涝如何办?
暴雨过程往往爆发力很强,都市排出不畅的地点容易浮现内涝。积水区往往深浅难辨,还有触电风险,公众暴雨天气应尽量减少出行,外出尽量结伴而行,切忌冒险涉水。
暴雨行车遇险如何办?
雨天行车要减速慢行,防止车辆进水,尽量避免驶入积水区和地势低洼区。
假如车辆被水围困,应尽快弃车逃生。
遇到洪水如何办?
持续的暴雨还会导致江河泛滥,浮现洪水灾害。洪水来临时,公众要尽快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来不及转移时,马上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待援救。
遇到地质灾害如何办?
在山区、河谷等地质灾害脆弱地区,更要非常注意防范暴雨可能导致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公众汛期出行要尽量远离山区、河谷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带。居住峡谷、溪岸的居民,在暴雨天气来临时,需保持高度警惕。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