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抢抓重大项目建设“黄金期”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
进入四季度,多地抢抓重大项目施工“黄金期”,推动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宣布将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后,多地已开始陆续对接该工具,让资金及时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一些地区还通过召开推进会、动员会等方式,部署扩大有效投资相关工作。专家表示,在多路资金有力保障下,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
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
金秋时节,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时期。眼下,各地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在国庆中秋假期也不停工。
10月2日,渝昆高铁重点工程——小龙潭特大桥成功实现桥梁合龙,标志着这条西南地区高铁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后续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线路全长约699公里,建成通车后,重庆至昆明铁路运行时间将大幅缩短。
10月3日,广西钦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交通洞贯通,长度超过1400米、横截面超过60平方米的长洞直通地下百米深处。钦州抽水蓄能电站预计于2029年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1.6亿千瓦时,对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为平陆运河经济带的电力负荷调节提供坚强保障。
为冲刺四季度,多地近日召开推进会、动员会,部署重大项目建设工作。10月9日,湖北召开2025年四季度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要求鼓足干劲、加压奋进,奋战四季度、决胜“十四五”,在全省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9月30日,安徽举行2025年全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本次开工重大项目587个,总投资3323.8亿元。
多地抢抓政策机遇 找准对接点
重大项目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当前,多地积极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例如,9月29日,江苏的太仓市水务集团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成功获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2076万元,该笔资金将以权益性资金方式注入项目公司,用于补充太仓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扩建增压站工程项目的资本金。9月30日,广西能源集团成功获得广西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资金用于白龙核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0亿元,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项目。
同时,多地要求抓紧对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安徽省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抢抓政策机遇,找准对接点和发力点,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尽快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投资。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有望在10月至12月密集落地,有助于把上半年储备的项目转为开工量,尽快转化为四季度的实物工作量。
除此之外,多路资金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透露,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在今年新增专项债募集资金投向中,“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位居前列。
有望推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展望四季度,多位专家预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发挥撬动作用,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李超预计,四季度广义和狭义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修复。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加快投放,各地投资意愿有望抬升,预计全年狭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望回升至3.0%,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望回升至6.0%。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认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继续支撑年内基建投资,尤其是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据估算可拉动基建投资规模2万亿元至5万亿元。
着眼于扩大有效投资,专家建议四季度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袁海霞表示,除加快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外,建议年内加快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存量工具支出使用,还可提前使用明年置换额度、增发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建议,在四季度加快地方专项债、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同时加快资金落地,尽快形成扩大内需的实际政策效果。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