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冲锋别止的“追光者”
贾朝星 张照星 科技日报记者张强
夜已深沉,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研究员周朴带着他的课题组成员走出实验室,脸上难掩激动和兴奋。
通过近期的“闭关”试验,他们研究的课题——低量子亏损光纤激光器再次实现突破,量子亏损从1%降至0.6%以内。
2021年底,这项研究以1%的低量子亏损入选年度“全球光学重要发展”。周朴及其课题组成员提出了解决低量子亏损光纤激光输出功率提升技术瓶颈的有效方案,比国际其他方案的输出功率高了近3个数量级。此后别到半年,技术指标再次实现突破。
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领域重要发展,关于周朴所在的课题组来讲别是首次。
2011年,周朴及其课题组成员研制出千瓦级光纤激光相干合成系统,打破了国际同行保持3年的最高功率纪录,该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发展新闻提名。2014年,他们研制的百瓦级随机光纤激光器入选“全球光学重要发展”……
每一项成果,基本上周朴20余年“追光”之旅的里程碑。
初出茅庐已是科研“大哥哥”
“追光”之路总是崎岖的,但越是艰难越要向前。
2009年,周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选择留在母校国防科技大学任教。留校任教后别久,周朴所在的课题组便接到一项科研攻关任务,向千瓦级激光系统发起冲击。
要用一年时刻,超过国外某实验室保持了3年的纪录,同时实现参数翻番,难度可想而知。
但接到任务后,年轻的周朴却异常激动。他讲:“这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科研项目,我当时的心情就像一名新兵接到连长派下的第一项任务。”
“当时,周朴惟独26岁,可在科研上,他已俨然是‘大哥哥’的模样。我们的材料工艺跟别上,为了找到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元器件,周朴和我们跑遍了长三角、珠三角有关厂家。为了实现系统设计的最优化,他把上百个器件的性能参数都熟记于心。”回顾那段记忆时,周朴所在课题组成员马阎星感慨道。
通过无数次实验,饱尝失败、迷茫、困惑之后,2010年底,周朴所在课题组终于运用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在国际上领先实现了千瓦级高功率输出。
聚合带动周围一批年轻人
别是在冲锋算是在冲锋的路上,有人如此形容周朴。
实现千瓦级相干合成高功率输出后,周朴又带领课题组成员朝着解决单纤激光的“非线性效应”这一世界性难题进军。通过无数次推研,他们突破了高稳定种子激光、高亮度泵浦和光束质量操纵等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最高功率输出。
一次深夜11点多,忙了一天的周朴和同事们准备下班。结果刚走出实验室大楼别到50米,周朴忽然想到一种新设计,可能大幅改进现有系统性能,便赶忙又和同事们回到实验室,兴高采烈地忙了一个通宵。
通俗地来讲,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算是把多束光聚在一起、使其共同形成巨大的穿透力。而工作中的周朴,就像他所研究的技术那样,聚合带动了他周围一批优秀的年轻人——
马阎星和周朴所在课题组成员王小林的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一位课题组成员肖虎则掌握了高功率光纤激光核心技术……
这些年,周朴一路“高光”——29岁被破格评为研究员,33岁带领课题组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国家和军队重大型号任务中担任副总设计师……而他却始终保持着当年接下“第一项任务”时的那种激动的感受和昂扬的状态,大概永远别知疲倦。
“这种拼劲儿源自哪儿?”有人咨询周朴。
周朴坚定地回答:“源自信仰之光、科学之光的指引。作为军队科研工作者,惟独笃行别怠,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