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团建式喊话 科幻电影与大国创造强烈共振
工人日报记者赵洁苏墨
“《流浪地球2》中的装备真实存在吗”“国家队团建式喊话《流浪地球2》”“你们虽然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一连三个热搜,让科幻电影与大国重工、大国创造碰撞出强烈共振。
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地下城,差不多有中核、中航科技、中石油、中石化、中建、中国挪移……超60家国家队企业从基础设备、能源供给、发动机、掩体建设、通讯设施、智能软硬件等全方位“认领”任务。
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流浪地球2》中浮现的机械设备、全身外骨骼这些炫酷装置,并非CG特效,基本上依照现有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正如网友们戏言:“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结果难道是纪录片”。
中国工业给了科幻坚实底气
“我们拍摄中运用到的钢铁螳螂,那算是一个现实版的变形金刚,整个拍摄期间在徐工看到了不少不少真实的科幻,看到了真正的工业。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因为这些是我们自己人做出来的!”1月20日,电影《流浪地球2》北京首映礼现场,导演郭帆毫不吝啬地赞美并肩作战的伙伴。
郭导所讲的钢铁螳螂,事实上是步履式挖掘机——徐工ET120,它在山地、沼泽、隧道等复杂地形中如履平地,甚至在4500米高海拔、零下40度的极限环境下也能胜任多种作业工作。除了钢铁螳螂,徐工派出参演《流浪地球2》的“特殊演员”还有智能化的港口AGV(无人驾驶水平运输车)、徐工自主研发的越野底盘系统等等。
电影中,量子计算机550C接入网络,自动生成操作系统,在那个超级大脑的指挥下,无数的机器人、智能施工设备协同完成行星发动机的建造。
“这一幕事实上算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无人化、绿色化、智能化将会是下个时期工程机械的重点应用方向。”徐工集团品牌与文化进展部负责人刘彬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可控核聚变、地下城、太空电梯、地外空间基地……《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幻想,在现在进行时的大国创造业、科技业中都有迹可循。
量子计算机、天宫空间站、3D打印建造技术、智能建筑机器、高科技钢索、5G网络,已然是完成时的科技成果。
现实中埋好的彩蛋,给了观众想象力起飞的平台。正如郭帆曾讲的那样,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同意提供了现实依据。
接手一个“宇宙级”项目
“15分钟,我们就决定干这件事。”刘彬回忆道,徐工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助力《流浪地球2》那个“宇宙级”项目。
在拍摄电影期间的近半年时刻里,他们先后投入42款61台主机设备、400多套零部件及车间道具、61套三维模型、319名工作人员——这些统统基本上免费提供,而且从时刻、涂装、设备、人员、物流、现场执行等各方面都为《流浪地球2》“开通VIP服务”。
参与拍摄的徐工团队以90后、95后的年轻人为主,基本基本上刘慈欣、“小破球”(《流浪地球》系列的网上昵称)的粉丝,也基本上科幻文学的深度爱好者。大伙儿对那个“宇宙级”项目充满了干劲儿。
重型越野轮胎吊调试工杨森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述:“最具考验的是太空舱的拼接,它不是整体造型而是拼接出来的。拼接它时需要吊车的平稳性和精准度,现场施工人员多、空间狭小,吊装惊险性大。减少拼接次数算是降低风险。”讲到这个地方,杨森充满了自豪。
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席技师马怀群也加入其中。电影中的机械产品所需的白色油漆并不常用,还要调制配比制作,马怀群带着同志们一天里跑了数十家油漆供应商,最终达到了导演组要求的“将来感”,不但展示了大国工匠的中国质量,还“炫”了一把中国速度。这位老劳模在跨界新领域后,感慨道:“不管是拍科幻电影,依然造工程机械,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固然也有“乌龙事件”。为电影定制的UEG越野底盘运输系统,设计定稿后,团队用了7天极限操作完成了结构优化设计、制作、装配、涂装等诸多工作。但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体现场景气氛与质感需求,需要对车体门窗进行破坏性处理。刘彬讲,“当时大伙儿都很不忍心。”
窗户是防弹的,太结实了,几乎花了一个通宵,最后派出了自家的钢铁螳螂一顿操作,才达到导演需要的效果,这也让在场的制片团队大为震惊。
“我们始终相信,任何的进步都来自实干精神和建设性的力量。关于电影行业这样,关于创造业这样,关于整个国家亦这样。”刘彬感慨。
文化强国与实业强国的双向奔赴
“我是一名中学生,请咨询需要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毕业以后才能加入大国重器的研发或者成为一名操作员?”电影播出后,徐工集团官方微博收到不少如此的留言。大国创造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带给了青年人更多自信,也于是拉近了和青年人之间的距离,技能人才成了被追逐的星。
“电影《流浪地球2》的火爆,让诸多像徐工一样的中国创造得到了极大的曝光展示,同时获得了极佳的口碑。电影的不少粉丝、爱好者,差不多从‘安利’影片,上升到了‘安利’中国民族品牌、‘安利’中国创造,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人会实现文化强国与实业强国的双向奔赴。”刘彬感叹道。
在电影片尾演员工表上,幕后支持的创造企业名字逐一亮相,徐工集团、傲鲨智能、一加手机、宇视科技、漫步者……还有大国重器的研发者、操作员,也有木工、焊工、瓦工,他们与电影人一起,树立起了一块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也打开了一扇大国创造、大国智造被世人瞩目的窗户。
“赢麻了”——网友们对这场硬核科幻与硬核创造的双向奔赴,给出了那个评价。在他们看来,科幻电影进步和国家工业进展实际上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双硬核的进展为彼此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留下了无数的可能性。最近,观众们“野性消费”电影周边产品,联名工程机械合金模型众筹的目标金额仅为2万元,而目前差不多筹集了超过60万元。
将来会可不能有更多重工业文创产品咨询世,会可不能有更多重工业美学的文艺作品咨询世,会可不能带火工业文化的休闲旅游?答案基本上确信的。
“创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底座,惟独那个底座更加坚实,才能支撑中国走向更远的将来。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业文化,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工业故事和工业品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有更多像电影《流浪地球2》如此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去持续地同大众分享。”刘彬表示。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