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足马力!北斗进入规模化应用、产业化进展快车道

时间:2023-02-20 13:04:20 推荐 519

目前我国有4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按照打算,今年还要发射3到5颗,进一步强化星座,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当前,北斗所带来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也差不多深度融入各行各业,中国北斗已进入规模化应用、产业化进展的快车道。

北斗赋能农业让春耕更轻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北斗又能发挥出怎么样的作用呢?

总台央视记者李厦:我现在是在湖北钟祥柴湖镇红卫村的一片耕地上。正值春耕时节,我们看现在这个地方的耕地差不多被翻得十分松软。这一大片耕地总共有600亩,在几天之后这个地方就将开始种植胡萝卜。在今年,这片农田将全面采用加装北斗自动驾驶设备的农用机械来进行播种。今天当地的农机局在组织拖拉机手进行北斗设备的培训。

记者了解到,这次培训使用的北斗自动驾驶终端,是目前当地使用最多的一款设备,差不多安装了1600多套,尤其是采用了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上手难度,不一会儿,这些“新学员”就开始了试驾体验。

总台央视记者李厦:师傅您好,刚才驾驶的感受如何样?

农机驾驶员:刚开始以为那个东西很难学的,学了一下感受挺好用的,对我们技术来讲真的感到很方便。

为了一探索竟,记者也登上了一台农用机进行体验。

总台央视记者李厦:在我右手边那个屏幕,算是整个车辆的北斗导航终端。从屏幕上我们能够看到,在整个田里,技术人员给设置了几条路径,我们现在就在中间的这条红色的路径上。车辆差不多行驶起来了,然而我的双手彻底不用放在方向盘上来操纵。在颠簸的土地上,它是在彻底自主地操纵方向,使整个车辆保持彻底的直线行驶,而且精度可以达到两厘米。

经过体验记者发现,凭借北斗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自动驾驶设备不单单是降低农机手的作业强度,更重要的是经过高精度的路线规划,不浪费一分土地,又避免了重复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红卫村农机驾驶员王明岗:不用北斗的话,一天(播种)似乎也算是100到120亩,现在(使用北斗设备)轻轻松松120亩。

活干得更轻松,效率还提了上来,北斗设备在当地很受欢迎,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耕地、播种到植保、收获,再到秸秆处理、烘干,甚至是精准抗旱等农业全流程都得到覆盖。

湖北省钟祥市北斗智能化农机推广负责人王琴: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老百姓的反响也比较好。今年我们准备再进一步加大智能化农机的应用和推广,打算再安装600台套的自动驾驶终端系统以及600台套的北斗智能监测系统。

多领域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北斗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农业,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北斗终端数量在交通运输营运车辆超过800万台,农林牧渔业达到130余万台。中国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手机出货量占比达98%以上。地图软件调用的北斗卫星日定位量超3000亿次。此外,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都市治理等领域也正在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此时北斗差不多深度融入我们经济日子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我国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近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么大的市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那么北斗又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新机遇、新挑战,下面尾随记者的镜头到一家北斗技术研发的企业去看一看。

在农田里的培训现场,负责北斗终端技术研发的陈志涛拿着笔记本一直守在农机手周围,他最关怀的,算是听取使用反馈,哪里有咨询题,哪里不行用,他都连忙一一记下来。一回到公司,陈志涛便马上和同事开始对收集到的咨询题进行处理。

陈志涛告诉记者,正是北斗市场不断变大、需求不断增多,进一步刺激了企业加快研发速度,追赶市场脚步。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涛:比如我们往常似乎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才会迭代一个版本,现在,都是两三天就得迭代一个版本。用户量变大以后,市场倒逼着研发去加快产品的打磨和迭代速度。

在这家企业,忙碌的不仅仅是技术部门。春耕将至,产品迎来了发货高峰期,负责产品治理的袁琳楠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产品部部长袁琳楠:工作压力特别大。本周把这4000套做完(出厂测试)以后,下周开始会有3000套的任务进厂。做完以后,截止到春播前,我们还需要再出20000套。

袁琳楠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公司是一年一个大变样。往常,产品每月出货几百套就不错了,而现在每月能达到上万套。

记者发现,北斗正在给企业打开越来越大的市场。像这家公司的业务,就差不多从单一的导航定位服务,拓展到北斗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为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都市等领域提供了多套整体解决方案。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涛:我们现在不仅仅不过做了它的定位,包括多传感器的融合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如此一个技术的引入,使我们公司在如此的一些应用上面能够做得更精和更深入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家企业所在的办公大楼,名字就叫做北斗大厦,在这个地方办公的还有一大批“北斗+”创新和“+北斗”应用的企业。

总台央视记者李厦:走进北斗大厦,我发现楼层指示牌很有特点,这上面聚集了特别多的北斗相关的科技企业。在这一座大厦里,就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再到创造、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此时,放眼整个湖北,像他们一样“参北斗”的企业,差不多超过730家。

政策扶持北斗产业集群加速落地

北斗市场激发着企业的活力,而各地点支持北斗产业进展的政策也接连出台,让市场更加有信心。前几天,湖北省就发布了《突破性进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北斗产业规模要达到千亿级,那个市场规模靠什么实现呢?

今年,依迅北斗公司的一个梦想实现了,他们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辟区的研发创造基地开始动工。副总经理陈红告诉记者,从项目申请到用地审批再到开辟许可,仅仅只用了几个月时刻。什么原因这么快?记者在她电脑上的一个个聊天群里找到了答案。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红:像我们东湖高新区,有企业服务局、科创局,也有金融办,各个部门拉了这么多的群,来及时给我们企业来答疑解惑。效率高了,能当天解决完的,绝对可不能拖到翌日。

速度快的背后,是湖北省拿出的一系列支持北斗产业进展的政策组合拳:支持北斗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北斗优先大规模应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产业集群进展。这两天,湖北省发改委差不多制定了2023年度北斗产业进展工作任务清单,每一项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也明确到了具体部门。

湖北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副处长郭洋:有一些任务需要各个厅局,还有相关市的地点政府要共同协同,形成合力去推动它。目前我们差不多列出了有36项工作任务,然而这些工作任务还在补充当中。每一项都要落实、落细、落地。

明确的进展目标,也让湖北各地在这条“北斗赛道”上开足马力。今年,武汉就要完成都市级“北斗+实景三维”全覆盖。宜昌则开始建设不低于1000亩的智慧无人农业示范基地,而襄阳则将在车联网领域发力。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鲁宇清:更加激发有效市场活力,强化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扩大北斗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应用,带动我省北斗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进展。

湖北加速北斗布局,不过北斗产业进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开局以来,国家各部委发布的北斗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就超过80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提出鼓舞北斗与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北斗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个北斗支持政策出台的背后,事实上是一次次针对产业痛点难点的对症下药。经过政策引导,激发市场主体需求、补齐产业链短板,形成技术有能力、企业有动力、市场有活力的产业进展新格局,从而推动北斗产业快速、高质量进展。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