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主动增强都市气候变化习惯能力

时间:2023-03-07 12:51:12 推荐 566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特意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妨碍使得全球大约33亿至36亿人一辈子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而全球人口的一半都日子在都市地区,205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68%。于是,加强都市气候习惯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提案中呼吁,面对将来进一步加剧的气候变化风险,要高度重视都市习惯气候的工作,主动增强都市气候变化习惯能力。

都市习惯气候工作重要性凸显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其可能会增加极端高温、沿海洪水、干旱、野火和热带气旋等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

“中国因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而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妨碍,尤其是在人口和基础设施等大量聚集的都市,都市热岛效应和内涝等给都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妨碍也愈发凸显。”张兴赢指出,习惯气候变化是减少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的重要措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增强气候变化习惯能力,能够减轻其带来的不利妨碍与损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习惯气候变化工作,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都市习惯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建设30个习惯气候变化试点都市;2022年出台《国家习惯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进习惯气候变化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但是,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习惯气候工作几乎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此外,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指标的不足也让都市习惯气候变化的进程变得艰难而缓慢。

多渠道“踏入”习惯性都市

都市习惯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在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未雨绸缪,也意味着要建立习惯气候变化的经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等,还需提高全社会习惯气候变化的认知能力。“这些习惯行动,都需要对都市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而这又建立在气候监测系统建设、气候习惯理念更新、强大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之上。”张兴赢讲。

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早期预警以及习惯措施的监测评估,提升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习惯气候变化的能力;完善都市保障基础设施安全指标体系,强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都市水资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设施的妨碍研究,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相关行业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加强都市洪涝防备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等;提升都市气候风险综合应对能力,推动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都市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接,强化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发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习惯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气候变化对都市人群健康等妨碍的习惯对策研究,普及习惯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技能。

此外,提高都市韧性还需提升都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包括提高气象精准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都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风险预估能力,推动构建都市习惯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和深化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进展网格化、智慧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技术,提升都市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作者:吴卉责任编辑:张林)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