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进:带AI“跑”入万千学生的课堂

时间:2023-04-17 14:26:34 推荐 423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孙瑜

开年至今,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火的话题之一。继ChatGPT之后,GPT-4又引起讨论热潮。而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怎么更好地与数字化教育场景结合成为关注重点。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促进相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这件事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王士进差不多做了10余年。

自2011年进入科大讯飞工作以来,他陆续突破手写图文识别、学习者能力诊断等3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了保障国家中高考改革顺利实施的自动阅卷技术,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提升了教学成效。

今年2月下旬,第二十五届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颁发,王士进是10位获奖者之一。

“我特别荣幸能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谈及获奖感觉,王士进4月14日对记者讲,他会传承“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持续进步。

渐成智能语音领域“潜力股”

1998年,来自安徽省农村的王士进,考入了位于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在那个卧虎藏龙的地点,从小便是理科“学霸”的王士进,成绩并不拔尖。

“少年班学院里的学生有一些是天才少年,还有一些是各省高考分数非常高、比较聪慧的小孩,相比他们我并不是天才。”回忆起就读少年班的感觉,王士进有点不行意思地讲,自己在大学期间整体表现平平,比较痴迷打游戏,还没有“开窍”。

转折点浮现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王士进按学校要求找实验室进行本科毕业实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仁华的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令他十分心动。“我冒昧地给王仁华教授打了一个电话。他在咨询了我一些基本事情后,接受让我去试试。”王士进回忆道。

刚进入实验室的王士进是一个“技术小白”。当时,实验室团队定期进行专题讨论,他很难跟上大伙儿实验和讨论的节奏。不仅这样,对他而言,完成相关实验任务也是不小的挑战。

有一次,实验室里一位师兄给王士进派了一个小任务,需要经过优化算法将一段10秒的语音压成8秒,可是王士进做任务的前几天“连代码都还不能彻底看懂”。还有一次,师兄给他说了语音合成系统的要点,让他运行调试系统,王士进听的时候感受懂了,实践时却难以完成任务。

面对挫折,王士进没有放弃,他努力补习自己数理编程知识,经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在实验室的前一两个月,我感受很煎熬。”王士进坦言,“但王仁华教授和实验室里的师兄们一直鼓舞我,耐心解答我的咨询题,提供了不少工作办法和建议。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后来,王士进围绕语音技术方向做了本科毕业设计,成功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自动化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个痴迷电子游戏的少年,逐渐成为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领域的“潜力股”。

相关产品每年服务超四千万学生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学习期间,王士进要紧研究的课题是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11年,带着推动语音识别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的想法,王士进来到科大讯飞,开启了一段语音技术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落地的全新征程。

入职后,王士进发现语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例如,怎么消除产品设计未曾预料到的环境噪声、实际应用怎么符合具体场所的治理规定等。王士进和团队成员一路过关斩将,打磨技术产品,却依然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王士进和团队成员希望把在大型考试应用中逐渐成熟的口语评测技术与图文识别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到日常教学阅卷场景中。他们来到学校,向作为用户的老师们介绍技术应用前景,希望共同优化技术、促进智慧教育进展。

可他们没料到,老师们提出了尖锐的意见:“我们希望应用成熟的技术。”言下之意,他们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新技术新模式的开辟应用。

“现实‘啪啪’打脸。”王士进回忆道,四处碰壁的他和团队伙伴一度很迷茫。

“要不别干那个新方向了?既然口语评测技术在大型考试场景里有优势,依然接着巩固提升这一优势吧?”团队成员的意见也浮现了分歧。

通过深思熟虑,王士进选择接着开辟新模式应用。在他看来,创新就要突破舒适区,且新模式聚焦应用广泛的日常教学场景,随着数据积累,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认知诊断服务。他对大伙儿讲:“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解决咨询题是对我们最好的鼓舞。”

后来,王士进和团队再次去了学校。他调整自己介绍技术应用的方式,着重谈技术能满足师生什么需求、解决哪些关键教学咨询题,并谦虚地向老师们请教。并且,团队通过讨论形成了明确的产品设计方案,增加了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分析、咨询题诊断、按年级分类处理等多种服务,为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刚开始可能不起眼,但它可以基于数据被持续改进,其使用效果会不断提升,对用户的帮助也将越来越大。”王士进讲,随着应用逐渐丰富、技术更新迭代,团队开辟的大数据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等产品的试用者越来越多。

他介绍,据初步统计,相关技术产品能够减轻老师50%到90%的作业批改压力,每年服务超过4000万学生,目前约2万所学校使用相关产品。

在“减负增效”路上不停歇

此时,除了繁忙的研发工作,王士进还承担了很多行政事务。他笑着讲:“治理干部不考勤,我原以为轻松了,却发现不考勤比考勤要放弃更多自由时刻。”

王士进认为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让大伙儿自觉做高水平且聚焦实际应用的研究,能降低治理上的时刻成本。

当下,国内智慧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多家互联网企业布局智慧教育领域。面对竞争,王士进坚信公司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关于“减负增效”理念的长期坚守和践行。

“教育是一项很故意义的事业,技术在里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王士进讲,“我们在业内领先提出经过技术实现‘减负增效’,在不少教育场景中,比如对于教学的考评治理,我们的技术都能够发挥一系列的价值,帮助教师、学生和治理者实现‘减负增效’。”

工作之余,王士进保持着阅读和锻炼的适应。他经常看教育、人工智能和治理方面的书籍,《千脑智能》《教案的革命》《奈飞文化手册》基本上他最近看的书。

科大讯飞研究院内部多年形成的惯例将干部分为两种类型:企业家精神型和常务型。当面临进展空间大并且充满挑战的情况,前者下意识认为是大机会,必须尽快推动,后者则相对保守一些,会先看一看事情,谋定而后动。

“我有点偏前者。一看到大机会,我就非常兴奋,想带大伙儿一起往里面冲,有时容易冲动。”王士进讲,他让身边同事多提醒自己,遇事多客观理性推断,让自己站在两种类型之间的平衡点上。

科大讯飞研究院里不少人喜欢跑步,王士进讲自己不是其中非常专业和活跃的,但他每天晚上都会抽空在公司湖边跑步,跑半个小时。在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行业、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道路上,他也将接着坚持“跑”下去。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