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风云气象卫星汇入明亮星河 中央财政有力支持气象卫星事业进展
“5、4、3、2、1!点火!”4月16日9时36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人自己创造的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直冲云霄,飞向预定轨道。
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我国成功发射的最新一颗风云气象卫星,也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这一刻,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盼了17年;这一刻,是中央财政支持气象卫星事业进展的动人瞬间。
中央财政对气象卫星事业的支持由来已久。1998年,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原国防科工委的倡导下,国务院批准设立气象卫星专项资金,明确气象卫星进展的投资渠道。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九五”后两年至201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进展规划》。这些重要举措确保了气象卫星稳定有序进展,逐步走上系列化、业务化的健康进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风云气象卫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财政积极落实中央对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的重大部署,大力支持气象卫星事业进展。在气象卫星专项资金和国防科研经费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确立了极轨和静止卫星并举、乾坤协同进展的基本原则,坚持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按系列、分批次立项,保证了气象卫星业务连续稳定和升级换代。在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到仪器研发先于卫星系统进展,逐步探究建立了一整套责任明确、执行严格、监督得力、行之有效的治理制度和体系,有力支撑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有效保证气象卫星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持续经过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安排气象卫星专项资金,在其有力保障下,《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进展规划(2011-2020年)》顺利实施,气象卫星事业快速进展,接连发射综合探测能力国际先进的风云四号A星、“一带一路星”风云二号H星、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拂晓星”风云三号E星、我国首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等,为世人瞩目。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静止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从风云二号向风云四号的升级换代。静止气象卫星形成“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运行格局,极轨气象卫星形成“拂晓、上午、下午、降水星组网观测”的业务运行格局,具备了高频次、多通道的大气三维遥感探测能力。
风云气象卫星作为民用航天的先行者,在其对遥感仪器高技术需求的推动下,我国航天工业在多项关键技术中取得突破,收获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有了风云气象卫星这一太空“前哨”,智能网格预报更加精准,海上及高原等地区地基观测不足的短板得到极大弥补,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空间天气监测业务得到长足进展……风云气象卫星日益在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资料和产品在生态环境、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风云气象卫星还与美国、欧洲气象卫星一起,承担全球对地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责任,并且也是国际空间与重大灾害宪章的值班卫星,为全球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国内用户超过2700家,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今天,作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创新星、联合协同的合作星和服务全球的中国星,大国重器风云气象卫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气象局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球防灾减灾和可持续进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接受,我国新一轮气象卫星及其应用进展规划正式印发实施,为到2035年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进展、建设世界一流的风云卫星综合观测星座和应用体系高质量进展绘就了蓝图。(中国气象报社记者王亮)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