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 应对气象环境带来的健康风险

时间:2023-07-31 13:20:29 推荐 753

科技日报记者陈曦

“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联合天津市气象台,于6月21日在全国首次发布高温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并赋予防护建议。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数据为例,高温预警之前,随着天津气温逐渐升高,神经内科脑卒中急诊和住院呈上升趋势,发布高温预警之后急诊和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在7月28日-29日召开的第三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上,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对科技日报记者讲。

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经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大量的气象、环境和医疗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精准的预警和预测模型,提高气象和健康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理论转化、落地,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服务。

脑卒中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最要紧和最直截了当的妨碍,是极端气温暴露引起的健康效应。今夏以来,全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温度的升高会导致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和循环系统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人体内许多代谢物质的改变。

“当人体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需要经过出汗来增加热量扩散,这可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并且皮肤血管扩张,会造成大脑血流减少,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容易发生脑卒中。”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病学专家霍勇教授介绍。

此外,白天烈日炎热容易被大伙儿重视,但“夜晚高温”却往往被忽略。尤其是老年人不舍得使用空调、电扇,可能带来健康咨询题。夜间高温会降低人们的降温能力,阻止人体从白天的高温暴露中恢复,且妨碍睡眠,会引起血压增高、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增加中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

“我们团队从2008年开始,持续10余年开展大数据高血压门诊处方与季节及气温分布的研究,发现季节、气温变化时容易浮现血压波动,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的缘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学、心血管病学专家王林教授介绍。

调查研究发现,最低气温柔气温变化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惊险因素。冬季气温下降2.3℃以上、夏季气温上升2.1℃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增加,日平均气温低于2.8℃时其预后不良。

AI助力气象健康风险预测更精准

本次大会从医学、气象、环境的大视角出发,关注人类健康,融汇交叉学科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分享前沿科研成果,促进医学与气象科学、环境科学交叉融合,商讨健康与气象、环境的防控策略,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医学气象环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经过收集各类气象敏感性疾病、气象及大气环境等数据,运用流行病学和大数据分析办法,研究天气变化、疾病发病和死亡之间的关系,构建气象风险预测模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气象学专家王式功教授表示,经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来的气象健康风险预测精度会越来越高。

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将气象风险预报技术应用于实践,探究了“气象+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并在2021年11月首次开展了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2021年11月5日寒潮天气发生后,脑卒中日均住院人数比寒潮前降低了11.9%,发挥出气象预报预警在大健康中的重要价值。”李新介绍,截至目前共发布橙色预警3次,黄色预警7次,受众达4000万余人次,预警后日均住院人数降低了5.2%-11.9%。

针对全球变暖、热浪频发的气候变化特点,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又构建了热浪等极端天气预报模型,2023年6月21日首次发布热浪脑卒中气象橙色预警。截至目前,已发布夏季高温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3次,其中橙色预警1次,黄色预警2次。

李新表示,将来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研究将接着整合气象、环境、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气象、环境和医学大数据库;围绕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开展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健康效应研究;经过建立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预报模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气象相关疾病妨碍。并且以点带面,以脑卒中为切入点,在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一些与气象、环境有密切关联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的疾病、代谢系统的疾病,过敏的疾病等的预防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