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沿论坛”在京举行
科技日报记者史诗
“双减”政策落实后,教育智能终端在课内外的运用迎来了新的转变,怎么更好地将教育数字化成果服务于学校智能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化成长,已成为教育业界热议关注的话题。
8月13日-20日召开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期间,“智能终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沿论坛”在北京举办。
会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进展中心原主任曹志祥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评、考甚至就业等各个环节。他认为,目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紧矛盾是教育对智能终端的需求和现有智能终端尚别能彻底满足教育期待,解决它的基本原则是让技术习惯和满足教育的需求。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认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效应日益凸显,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育人各环节深度应用,为教育的数字化升级夯实了技术底座,教育数字化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另一方面科技素质正在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数字校园、数字资源、数字工具深度妨碍教育教学方式,数字课堂、数字教学、数字学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形态。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中,新科技加持下的智能教育工具、设备与场景差不多充分地构建起来,诸如翻转课堂、双师教学、智慧教室、云治理平台等应用案例改写了教与学的关系,升级了学习体验感。智能终端设备的覆盖式运用,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教学工具的从属地位或边缘状态,能够讲,差不多覆盖服务了教育的全过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后学校实验室副主任罗夫运强调,数字信息技术应服务于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别应仅着眼于学习效率和精度的提升,信息技术带来的革新惟独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基于情境、咨询题驱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才是切中要害。
(主办方供图)
来源:中国科技网